原是佛教徒忏悔罪愆的仪则和行法。起于东晋道安、慧远、宋、齐、梁、陈亦颇流行,特别是梁、陈之际,忏法繁兴。梁武帝亲制《六道慈忏》自行。后经元代智松重订,为近世通行的《慈悲道场忏法》(世称《梁皇忏》),10卷。其中1~2卷讲皈依三宝、断疑、忏悔、发菩提心、发愿和发回向心。3~6卷叙显果报、出地狱解怨释结和发愿。7~10卷述自庆(罪忏结解,所以自庆)、为六道礼佛、回向、发愿和嘱累,所谓涤过去恶因,植当来种智。陈隋之际,智顗依《法华经·劝发品》和《普贤观经》撰成《法华三昧忏仪》,作为修习止观的助道行法之一,意谓通过忏法来实现法华三昧,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其内容从严净道场至实相正观共十科。唐代知玄抄略《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而成《慈悲水忏》3卷,一直流行到今。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宋知礼所集《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世称《大悲忏》1卷。其内容为严道场、净三业、结界、修供养、请三宝诸天、赞叹伸诚、作礼、发愿持咒、忏悔和观行十科。前九科主要是仪则虔修,后一科为天台宗的止观正行,与智顗所撰《法华三昧忏仪》同类。清代读体加以删订重纂,去掉观行,成为以礼拜持咒、忏悔发愿和归向净土等为主要内容,即今通行本。此外,尚有修净业的《净土忏》,做延生的《药师忏》等,种类繁多,行文虽异仪则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