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机缘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互相交融。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种不同之机应,根据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去世善修三业,于现在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去世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现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法华玄义于上之四句后,更立三十六句之殊以述其分别,其终复就十法界而详举其别。总计之,则众生之“感”与诸佛之“应”共有六万四千八百之机应。[法华文句卷一上、摩诃止观卷一上、观音玄义卷下](参阅“三十六句”516) p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