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点苦难,做事困难重重,不要去拒绝。这就是处世不求无难。你干事不要追求没有困难,如果做事一帆风顺,没有困难,你一定是骄奢的、骄傲的,奢侈的心就会起来。你骄奢的心一起来,你一定会认为我很了不起,我很强大,别人都不如我。

于是要观察,你在这世间成就事业,本身不是由于你的能力有多大,而是你的宿世的因果在这起作用。于是就把这个困难,作为园林、游戏,去对待它。

古往今来,儒家也讲,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无论是哪一种不朽的事业,它都要经过很多的困难的。那有些人就觉得碰到困难,他就很郁闷:“为什么这些困难都到我头上来?”他有怨气,包括生病也是这个。生病为什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人生病,特别是得癌症,他就想为什么是我得癌症呢?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我都是好人,为什么我要得这个病呢?他充满怨气。那好,你这个怨气越多,你分泌的毒素就越多!你的病就更会加重。

这种你对待这些负面的、逆境的时候,你的心态念头,一定要保持一种正向的一种想法。有困难了,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这是我的业力,这是我的因果,自己要生惭愧之心,自己要生忏悔之心,自己要转化成善的一面,而不要变成一个怨气的一面。这是在心理调适当中怎么去做到有智慧,怎么去理解它。

比如说,你受到冤屈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它?那我们在人生当中肯定无妄之灾就到了身上来了,无缘无故的就有人诽谤你了,甚至法律就找麻烦了,受到冤屈了。那受冤屈,一般的他肯定反弹,就是有怨气,要报复。

那么在佛法告诉我们,碰到这个东西,不要去申冤,要能忍!当然可能跟我们一般的做法相比,可能觉得不近人情。儒家也在讨论,你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的问题。

那这个问题,如果在这一世来看,当然以直报怨,它是大家都要认同的。你既然这么对付我,我也要这样对付你。但是如果站在一个广阔的、生命轮回的这样的背景当中来看,可能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对待你?这里面它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有一些因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我们看不清楚。于是,如果你不去考虑这个复杂的因果,而我直接去报,本身别人对不起我自己,可能多生多劫我欠了他的。现在他把它要回去,报复一下,正好把它拉平了。

好,现在你拉平了之后,本来是个债务就可以解开的时候,你又报复一下,你又欠了一下吧!欠了一下他又反弹吧!

所以这里处理的方法,儒家跟佛教有些处理的方法都是不同。比如父母被人杀了,那在儒家的观念当中,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一定要报的。

但是在佛法里面,不一定就这样说了。如果在座的有受过《梵网经菩萨戒》的,《梵网经菩萨戒》其中就有一条就是:父母被人杀,自己国王被人杀,不去报复的。为什么?由于你的父母、国王被人杀,这是有因果的,你不要在这个因果的这样循环当中再加进了你一份的东西在里面。

再更大的来说,在菩萨眼里,众生多生多劫都是我们的父母、兄长。我们不能为了这一世的父母杀多生多劫的那个父母啊!那这些情况当然,刚才讲佛是大圣人,他能看清楚这些关系。

而我们由于目光短浅,只看到这一世,分段生死的这样的一个亲缘关系。所以他的处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看佛陀教诲的处理方法,是有智慧的,能这样做一定是好的。

在佛门有一个公案,就谈到两个国家是邻国,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善,另一个国家的国王比较恶,恶就有一种侵略性,他就悍然发动战争,要侵占另外一个国家。

这个善国王固然他也要保家卫国,就在战争的时候,一般那种想要侵占别人国家的那个恶国王,他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战争的准备,还真的被他打胜了。善国王就受到重创,就在弥留之际,这位善国王告诉他的儿子:“不准报仇!”那这个国家就亡掉了,就被那个恶国王全都占领了。

那这个王子就在民间隐避下来,但是报仇的心念没有放下,他了解到这个国王有什么爱好,要接近这个国王。他知道这个国王喜欢音乐,那这个王子就拜了一个音乐大师,把音乐学得非常精到。就逐步地进入王宫,做了这个恶国王的一个很亲近的人。

那有一次打猎,这位王子跟着一块,这时候只剩下恶国王和这个王子,两个人在树林底下,这个恶国王都很疲劳,年纪也比较大,就躺着休息。就躺在这个王子的腿上休息的时候,这个王子就准备下手。

当他要把剑拔出的时候,马上他的父亲的声音就出来了:“不准报仇!”他就又把剑放回去。第二次又拔出来的时候,又是“不准报仇”的声音出来,直到三次。那个恶国王也很敏感,每一次这个王子要拔剑的时候,这个恶国王就会惊醒过来,惊醒过来,我刚才好像做个梦,好像有人要杀我。

最后这个王子终于不准备杀这个老国王了,听从他父王的指令,就如实地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恶国王。恶国王这时候听了非常感动,被感化了。跟着这个王子回到王宫之后,自愿地把他原来侵占的土地交还给了王子。这是不报仇最后导致的是一个好的情形。

那么我们看到现代很多人的问题,就来自于报复。现在很多这方面的,我们在寺院里,他有时候碰到这些烦恼,会跟我们这些出家人说一说。有一个公务员,现在可能很多感情上的问题会把一个人搞得很崩溃。

他一个公务员,工资不是太高,然后他的妻子跟一个房地产的老板去了。他又很爱他的妻子,据说在家里,家务事都不让他妻子做的,是这么宠爱他的妻子,结果这个妻子却做这个事。

他就内心很不平,不平衡这时候,观念上就有点颠倒,你无非就有钱才把我妻子勾引过去了。现在我也要做有钱的人。他也要做有钱的人,他把公务员辞掉,他要去下海,他也去搞房地产。

每个人命运不一样嘛,这个经商不是什么人想经商都能成功的,他一投资下去,全都是没有回报。钱也没有赚到,自己那个公务员职务也辞掉了。然后呢,妻子又不回来,自己每天就是内外夹击,身心都受到很大的创伤。

就是这样,你说真的挺可怜。你要去报复干吗?而且采取这么颠倒的一种报复手段。所以这些,当我们碰到这些负面的时候,一定要智慧观照它的业缘关系,然后一定要把它看空。人生的顺境、逆境没有它的真实性,一定要有这么一种智慧的把控。否则苦不堪言。

然后就逆来顺受,逆境来了,就顺着它的本性接受它。进德修业,静待其变。不能有一种过强的负面的情绪。而出现逆境的时候,你要善于观照,把这个逆境变成自己的一个向上的一种逆增上缘。

这些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以来的这种修行的过程,充满着逆境。比如他为了求半偈,然而碰到罗刹,说:“你要听下面半偈可以,但我要吃活人的血。”释迦牟尼佛为了这半偈,献出生命。

做忍辱仙人的那一世,碰到歌利国王,歌利国王把他的肉片片地割下来,而这位忍辱仙人不生一念的瞋恨之心,而且以同体的悲愍心发愿,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先要度你这个恶人。还真的是那位忍辱仙人成佛之后就是释迦牟尼佛。以后这个恶国王呢,歌利国王就成为佛的第一大弟子憍陈如。

《法华经》讲,有一世释迦牟尼佛做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什么叫常不轻呢?他每见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会顶礼,都会说一句话:“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那这些四众就对这个常不轻菩萨就不以为然,说你凭什么给我们授记啊?你给我走远一点。但是常不轻菩萨还是向他们顶礼。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不耐烦,就用脚踢他。

然后常不轻菩萨就在脚踢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这些人就用木棍来打他,他就在木棍打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然后用石块来投掷他,他就在石块投掷不到的地方顶礼说这句话。“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

这是常不轻菩萨的一个忍辱的修行啊!然后这些打骂常不轻菩萨的这些人,堕到了地狱,然后从地狱出来,又由于跟常不轻菩萨的因缘,又做了常不轻菩萨座下的弟子。也就是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座下的这些声闻弟子,这样的一个因缘。

乃至于佛在这一世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也经受了种种的逆境,被人诽谤、谩骂。其中有一个很歹毒的一个诽谤。

有一次,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女人,用一个木盆,放在了她的腹部,肚子就鼓鼓的,怀孕的样子。就来到这里,就指着佛说:“你讲什么法?你把我的肚子都搞大了,现在你得要给我多少多少钱。”那跟随的五百个婆罗门也都说:“这个事情是事实,我们都知道。”

在这种诽谤的时候,佛坐在那里,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非常宁静。还是忉利天就看不下去了,就知道她诽谤,就变成小白鼠,到她那里面,把绳子咬断,这一咬掉,咣当一下,那个木盆就掉到地下了。一掉地上,那显然真相大白,是他们的诽谤。

这时候天人,天女散花啊,来赞扬佛德。这时候佛也没有高兴的表情,他内心如如不动啊!那真的是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啊!

那如果是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遇到这样的一个诽谤,可能立马就会愤怒;或者最后澄清,天女散花就很高兴。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反应啊!这是虚妄心里面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一天的妄心里面都是波翻浪卷,充满着这种忧、喜、悲、惧这些情绪,所以我们心理就不正常。

那么还有一种,就是刚才讲心理上的一些调适,智慧的观照,要透过这些逆境的现象去把它做为一种养料。莲华长在污泥浊水里面,当它长不到虚空里的时候就同流合污,跟污泥一起腐烂。

如果莲华长在虚空里面的时候,污泥浊水就成为滋养这朵莲华的养料。即烦恼为菩提,智慧的念头一转,它就会变成一个我们精神品格,修行道业的逆增上缘。逆境正好是成全我们的最好的机会。

这一点在世间法里面,仍然是这个样子的。汤因比写历史研究,谈到文明形态能够生存下来,发展起来,一定符合着挑战和应战的规律,经过严酷的挑战,激活它应战的本能,它能够穿过去,这种文明的生命力才能保存下来。应战不过去,那就会消亡。

我们这一生,由于业力来到这个世间,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逆境,对这个逆境,如果我们穿透不过去,我们就跟着这个烦恼一起颠倒。于是无论是生病,遇到困难,被冤屈,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最后就是两败俱伤。

所以为什么要“忍”啊?忍辱波罗蜜啊!你不能退一步,不能忍得下来,问题就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