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没有修慧,又造了很多罪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

我刚才说我们出家人丑陋的事情──争徒弟,你们没有出家的在家居士,你们不要耻笑这件事,因为你们也会出家的,你也会出家。我们现在出了家,连我都一样,大家出家人,前生也可能是在家居士,今生出家了;你们在家居士前生也可能是出了家,出家了,只是修一点福而没有修慧,修了福了,今生又来到人间,有多少福报,为福所迷而不能再出家。所以我们出家人好好修学圣道,不要光是修福,也要修智慧,如果你没有往生阿弥陀佛国,再来人间的时候,不为福所迷,能解脱,还能出家。

如果你只是修福而不修慧,将来就成了一个大福德人,大福德人就是社会的菁英人士,只是有本事,那就是没有办法能出家,没有时间啊;佛教打禅七、或者是有讲经法会、拜梁皇忏,他没有时间,没有时间来参加这个事情,认为世间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能。但是他也有点信心,有一点信心不行,不能转变他那个迷惑,颠倒迷惑的思想不能转变,没有力量。但是你若是今生在经论上深入地学习,你有智慧高,这些事情都不能迷惑他,都不能迷惑。

我们在《高僧传》上看,这些有名的大禅师、教下的这些大德,那要做皇帝都是可能的!像清凉国师那种境界,他若想做皇帝应该是可以的,但是他能放下、出家当和尚,做个穷和尚,心情快乐;世间上的事情,他不感觉到是有价值的,能放下。为什么能放下?就是有智慧。明太祖出了家又还俗了、做皇帝去了,那是什么呢?就是修福而没有修慧,所以他又造了很多罪。但是,我们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就是欢喜修福而不欢喜修慧,为之奈何?无可奈何!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

前面是以幻术师见所幻人来譬喻这件事,菩萨观察一切众生都是假的,不是真实的;那么下边又继续有譬喻。“如智者见水中月”,像前面说“智者”,“智者”很有意思,有智慧的人看见水里面的月亮,若是没有智慧的人,若喝醉酒了的人若看水里的月亮是什么样?李白怎么死的?李白就是喝醉酒了,到水里面去捉月亮,就这样被水淹死的。李白诗是作得非常好,若我看,你看他的诗,就是怀才不遇,“天生我才必有用”,结果就是老是不走运气,心里面就有点不正常。

“如智者见水中月”:水里面是没有月亮,就是天上的月,水若澄清的时候,就现出个月影来。有智慧的人看见水里的月亮,知道这个月是月亮的影,而不是真实是月亮,是这样意思。

“水中月”,这是个譬喻。若在佛法上说,天上的月就是譬喻无明,约十二缘起来说,也可以加上一个行,无明、行指天上的月。“见水中月”,你有无明、行,无明是惑,行是业,惑、业;后边就是识、名色,就是色受想行识;由无明、行而有色受想行识的果报,就是由因而有果。

我们通常说“由因而有果”这么讲,好像不感觉什么。若是天上的月影现在水里面,那这里边就有特别的意思,就是水里面的月亮不是真实的、是假的。那表示什么?表示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不是真的,不是真实的色受想行识,是假的,它本身不能够决定;由无明、行来决定这个色受想行识。

譬如说天上的月,天上的月被云遮住了,水里面的月影就没有了。那表示什么?水里面的月亮是没有决定性的,它自己是没有体性的,有天上月才有水中月,“此有故彼有”,也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因缘所生法。水里面的月亮,天上的月被云遮住了、或者是月落下了,水里面没有月亮了;水里面若是还是有月亮,那么这个水中月就是有自性了,就是它自己有它的体性,和天上的月没有关系,那和这个譬喻就是相反了。但事实上,天上的月若不见了的时候,水里是没有月影的,那么水里面的月影是没有自性的,就没有自己的决定,没有。

我们这个身体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子,我们前生也是无明,但是我们做了一点好事,所以今生得到人身。若是我们的好心肠更好一点,我们可能得天上的身体、而不是人间了。所以这个所生法自己不能决定,是由无明、行来决定它,所以它本身是不决定的,就是不真实。不真实这里面有什么意思呢?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感觉到满意,你不要满意,它会无常的,到时候老病死就结束了。

说是我们现在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不要紧,可以改变的,到时候这个身体就结束了。我们现在在无明、行那个地方多用功夫,好好栽培,那么这个身体就会变成更好的身体,可以变成天上的身体、也可以变成佛菩萨的法身境界,所以这个身体不决定。后边舍利弗尊者和天女辩论那段文也是说这件事,那就说得更高深了一点。

“如智者见水中月”,这个“水”譬喻什么呢?天台智者大师解释这段文,水譬喻法性。就是诸法是毕竟空的,但是法性毕竟空并不妨碍因缘所生法,所以我们“无明缘行”就变现出来一个色受想行识来,色受想行识的水中月,变现出来。在毕竟空里面,现出来一个身体、现出来一个色受想行识、现出来一个眼耳鼻舌身意。而这个东西,你若按这个譬喻来说呢,我们应该作如是观──就是观察这个水中月是不真实,这是“假观”;观察水中月是自性空的,就是“空观”了。

观察这个身体自性空,就是刚才说的,没有天上月的时候,水中月就没有了,所以水中月本身它是无自性的,就从这里看出来,作如是观,那就是修空观了。我们可以观察这个身体是自性空的,可以作如是观──观察自己的身体这样子,观察别人的身体也是这样子。

我昨天讲九心住,调顺、寂静的时候,我们的前五根遇见色受想行识的时候,你要谨慎,不要放纵自己,你要约束它,叫它保持清净,这叫做正知。正知和正念是修定的一个方法,你想要得禅定,你要正知、正念才行的,才能得到禅定。不然的话,你说我静坐的时候,我要我的心明静而住,我不静坐的时候就随随便便的,那不行,那就影响你的静坐,会影响的。你若得成圣道以后,那你自由自在都没有关系,没得圣道的时候,你动静互相有影响的。

“如智者见水中月”,因为这个譬喻正好作我们静坐的时候的毗钵舍那观。“如智者见水中月”,这一共是几个字?就是七个字,这七个字你就可以思惟它一刻钟。从这里,我们就观察这个身体是毕竟空的、也观察这个身体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菩萨这样观察,我们也可以这样学习。你静坐的时候作如是观,你常常作如是观,你的智慧就增长了,这不是一般的智慧,不是世间上的智慧,这是佛法中的智慧,能使令你心清净。“如智者见水中月”。

“如镜中见其面像”,这是第三个譬喻。“如镜中见其面像”,有一个明净的镜子,或者是方镜、或者是圆镜,你面向这个镜子,就看见你自己的面像了,在镜子里面现出来你的面像,那当然你就知道里边的面像是假的、不是真实的。

我们常常这样思惟,假的智慧也逐渐增长,这个和前面见水中月意思是一样。但是有的人“见水中月”的譬喻很敏感,有的人“如镜中见其面像”的譬喻引起自己的兴趣,你也可以这样思惟。你也可以先思惟“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这样思惟,就令你增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