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本)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九命罗怙罗。初命。后辞。此初命也。罗怙罗。此云执日。本是执日阿修罗名。法华经云罗睺阿修罗王。是也。此是非天前军。非天将与帝释斗时。此为前军。见日月天子放光远射非天之眼。非天此乃以手执日。障蔽其光。今此佛子。取喻为名。亦复如是。佛法如日。由有此子。障我佛法智日之光。如彼非天。故以为名。古名宫生。耶输被谤。设誓自明。实在宫生。非外他子。故名宫生。此子因缘。如经广说。以昔为王。沙门求见。六日不覩。或塞鼠穴六日。障他母子绝食。故处胎中。经六年住。后佛至迦维罗国。七日化千比丘皆形似佛。使之选佛。果至佛所。以明佛子。遂令舍利目连度之。时年小矣。恐繁不述。

经。时罗怙罗(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昔赞出家。有为有相。彼陈出家者为无为有相。以真诘俗。道屈辞穷。故不堪也。

经。所以者何(至)功德胜利。

赞曰。下显理穷。初徵后显。显中复有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已事有二。初显他问。后显已答。此徵及显他问也。此诸童子。婆罗门种。姓离呫毗。佛为轮王。罗怙罗继嗣。故今赞叹亦言轮王。轮王有四。铁铜银金。各能王彼一二三四天下人庶。如常分别。既脱屣轮帝之宝。而为出家。学出家功德有何利也。

经。我即如法(至)功德胜利。

赞曰。此显已答。出家宽旷。犹若虚空。在家迫进。譬诸牢狱。故经言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功德者善生。胜利者恶灭。功德者福。胜利名智。胜利者。能出世间。功德者。福惠二严。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陈至轨。后正陈词。此初文也。

经。唯罗怙罗(至)功德胜利。

赞曰。下正陈词有五。初正陈理诘。二劝彼出家。三童子请问。四无垢教示。五童子获益。初中有三。初总非。次别诘。后结正。此初文也。

经。所以者何(至)是为出家。

赞曰。下别诘中有二。初票。后显。此初票也。空理义云。前赞出家世俗有相。今以胜义无相为徵。故言无胜利无功德。应理义云。世俗事为末。胜义理为本。前赞出家。赞俗事末。今以理本为正。故言无利德名真出家。

经。唯罗怙罗(至)功德胜利。

赞曰。下显有三。初明有为有相出家。次明无为无相出家。后明大乘出家德利。此初文也。前为他说有功德胜利体相者。有为有相。非胜义谛也。

经。夫出家者(至)功德胜利。

赞曰。此明无为无相出家。空理义云。夫出家者。本欲灭除世俗有相。希趣胜义无为性空。性空之中。何有德利。应理义云。一切圣人皆无为而有差别。无为即是涅槃解脱。真如理灭。涅槃解脱生死缚故。真如湛寂。离妄倒故。择灭性离二胜障故。为求此故。而作出家。诸德本故。不为有为。非德本故。故于无为无德无利。无为本中。无有差别。性相功德。亦无差别。作用胜利。非无凝然功德胜利。又出家者。离分别执。有德有利。是有分别。非真出家。故真出家。破分别执。无德无利。

经。唯罗怙罗(至)无色非色。

赞曰。下明大乘出家德利。有二十四句。旧有二十二句。全阙新中无色非色及无诸取。仍止观双修中阙修观。断恶修善中无修善。此中三句。空理义云。胜义谛中。无他彼。无自此。亦无中间。远诸见。亦无色与无色别。应理义云。此三句中。一无彼此中间。出家之人。物我俱遣。身外无他彼。摄他同己。常行济拔。他外无自此。他得乐时。如我得故。亦非物我外而有中间。二远诸见。五见皆断。旧云六十二见。唯是边见邪见所摄。相极狭也。三无色非色。色谓修饰仪容。非色谓识达了解。都不持此。名之为无。或外道妄见。执我为色。执色蕴为我故。执我为非色。执四蕴命根为实我故。如六十二见中。之我者色。死后有想。执我无色。死后有想等。此等皆为无为出家。故离诸非而顺诸见。下皆准知。

经。是涅槃路(至)圣所摄受。

赞曰。此有三句。空理义云。无此彼中间者。能到涅槃。故名为路。达诸见故。智者称赞。无色非色故。圣所摄受。应理义云。其为无为而出家者。一到涅槃故。二圣所称赞。三圣行摄受。诸圣常时摄而领之。以为胜故。旧云。处于涅槃。由此为路。能处涅槃。又云。圣所行处。即圣所称赞。契圣心故。

经。降伏众魔(至)离诸恶法。

赞曰。此有七句。空理义云。分别执有。故是众魔。便入五趣。不得五眼。无五根力。乃损众生。自恶不息。若为达空而出家者。众魔自降。乃至广说。自恶便息。应理义云。为无为法而出家者。一降四魔。二超五趣。三得五眼。四立五根。五获五力。六不损恼彼一切众生。七自诸恶一切能离。五眼者。一肉眼。非修定生。四大所造净色为性。二天眼。因修所生大造净色。三法眼。缘教有慧。四慧眼。缘理空智。五佛眼。觉察自他之妙智也。所余四魔五趣根力。皆如前说。

经。摧众外道(至)离我我所。

赞曰。此有六句。空理义云。若为有为有相出家。不能摧外道超假名。乃至不能离我我所。若为无为无相出家。便摧外道。离我我所。应理义云。为无为法而出家者。一正见故摧外道。二法体亡言故超假名。三得大涅槃。出贪欲泥。四无耽着故无系属。五无物我故无所摄受。旧经倒此云无所受故离我我所。

经。无有诸取(至)善护他心。

赞曰。此有三句。空理义云。取者分别执取之义。扰者烦扰。乱者恼乱。调者制伏。护者随护。为无为空而出家者。无执取。离烦恼。伏自心。灭护他意。为有为相而出家者。不能如是。应理义云。一离诸取。取者贪着执取之义。体即四取。一欲取。缘五境贪。二见取。取诸见。三戒取。取诸戒。四我语取。取别实我。无我体。唯有名。名我语取。后三体慧如名。各以自见为性。此无诸取是折伏道。断诸取断惑道。二无扰乱。扰乱扰者散义。乱谓[跳-兆+参]义。即体散乱。心驰境中。[跳-兆+参]扰不定。故名扰乱。或六散乱。一自性。二相。三麁重。四内。五外。六作意。三调自心。护他心。自心烦恼善能调伏。将护他心。勿令生恼。而成就之。

经。随顺寂止(至)修一切善。

赞曰。此有二句。一顺定修慧。寂止者定。胜观者慧。止观二门。摄诸功德。二离恶修善。名真出家。空理义云。观达性空。心常住此。故名止观。知俗证真。故名断修。

经。若能如是名真出家。

赞曰。此结正也。

经。时无垢称(至)宜共出家。

赞曰。此下第二。劝修出家。初总票劝。后显劝由。此初文也。佛法契真。故名善说。毗奈耶者。此名调伏。即广律本。出家乃是佛法调伏之所摄持。劝可依律而出家也。此乃大乘毗奈耶耳。

经。所以者何(至)第一最难。

赞曰。此显劝由。有四难故。一佛出世难。二离八无暇难。三得人身难。四具有暇难。今得有暇。可谓功德。汝可出家。旧无后三。

经。诸童子言(至)不得出家。

赞曰。第三童子请问诸遮难中。父母不许。不得出家。非我本心不乐出家。

经。无垢称言(至)成苾刍性。

赞曰。第四无垢教示出家中。有二。一身出家。被服落丝。二心出家。发心修行。发心修行。是真出家。得持禁戒。成苾刍性。被服落丝。成苾刍相。今劝出家。依真出家故。

经。时三十二(至)誓修正行。

赞曰。第五童子获益。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自下第十命阿难陀。初命。后辞。此命也。阿难陀者。此云庆喜。释迦成道。人天庆喜。当此夜生。因以为称。后年二十。方始出家。佛法皆闻。为佛侍者。亲而且待。故今命之。

经。时阿难陀(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谓佛实疾。我方乞乳。彼说化身。真佛无疾。道屈故辞。

经。所以者何(至)当用牛乳。

赞曰。下显理穷。初徵。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词。已事有二。初以疾须乳。后我方乞之。此徵及佛疾当用乳也。现小疾者。佛患背痛。时亦有之。乳和毕钵。可以为疗。

经。我于晨朝(至)从乞牛乳。

赞曰。我方乞之食。不非时故。晨朝将入聚落故。整服如鸟翼故。持衣钵乞。必有处依。城中规以供侍。从乞牛乳。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辞有二。初明至轨。后显他词。此初文也。

经。唯阿难陀(至)持钵在此。

赞曰。下显他辞有五。一彼问。二已答。三理诘。四生惭。五空告。此初也。方申理诘。初示不知。故为此问。

经。我言居士(至)故来至此。

赞曰。此已答。

经。时无垢称(至)诽谤如来。

赞曰。下理诘有二。初责其谤佛有疾。后显佛实无疾恼。或初显报身无疾。后显法身无疾。初中复二。初总责。后别责。此初文也。嫌言不当是甚重言止止。诽毁者。谤黩之异名。佛实无疾。谓佛有疾。名虚谤也。

经。所以者何(至)当有何恼。

赞曰。下别责有四。一恶法久亡。二责为麁语。三善根已满。四即受限此。此为二对。恶法尽故。有疾言麁。善法圆故。有疾可耻。故分为四。此初文也。佛体无漏。金刚合成。生死因果。现种恶法。及微细习气。皆已永断。诸善皆圆。当有何疾。疾者由恶因生故。四大乖违名疾。由此疾故苦恼遂生。佛善皆圆。有何苦恼。善因不招苦恼果故。

经。唯阿难陀(至)得闻斯语。

赞曰。二责为麁语。令禁声归寺。名默还所止。言佛有疾。碜切有余。故名麁语。莫使异人闻麁语者。总也。已下别显。何谓异人。大威天者。欲色二界有大神通道德天也。余处菩萨。皆见报身。曾不闻疾。今闻。佛疾。甚可惊疑。故名麁语。

经。唯阿难陀(至)无有是处。

赞曰。三善根已满。转轮圣王。具少善根。修十善因之所感得。名成少善尚得无病。况佛多劫无量善因福智二严。而当有疾。必无是理。

经。唯阿难陀(至)受斯鄙耻。

赞曰。四恐受隈羞。有三。初总责。次别责。后驱遂。此初也。可急窃归。勿令我等受此鄙愧可耻之语。

经。若诸外道(至)诸有疾乎。

赞曰。此别责也。外道邪见。多生诽谤。若闻麁言。恶念必起。自疾不救。何以救人。

经。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赞曰。此驱逐也。禁声急急逐去。勿使外人闻。

经。又阿难陀(至)世法不染。

赞曰。自下显佛实无疾恼。亦显法身无疾。略有十句五对。一是法身。非杂秽身。此是功德法所成身。名为法身。非真如身。此事身故。非是烦恼众苦杂身。二出世间身。非世间身。出世间者。不可毁坏。非道所治。非是世间可毁可坏道所治也。故诸世间疾恼等事。所不能染。

经。是无漏身(至)当有何疾。

赞曰。三是无漏。非是相应所缘二缚之所随增。离诸漏故。四是无为。无为有二。一真如等。非因缘生。故名无为。二无漏蕴。非业烦恼之所为故。亦名无为。佛五蕴身。亦名无为。非业烦恼之所为故。五出众数。不堕生数。数永寂故。但堕法数。众生必是趣界生获。体即第八异熟无记识。佛身唯无漏唯善故。非生数所摄。如是之身。当有何疾。阿难少见。谓佛化身即真佛身是杂秽身。乃至广说。堕在欲界人趣之身。谓实有疾。故今示正理。佛示实疾。

经。时我世尊(至)而谬听耶。

赞曰。四生惭也。谬者错也。无者非也。非是近佛我得错听也。又有解言。无近者远也。我虽为侍。心智远佛。不能知佛。得无近佛而错听耶。

经。即闻空中(至)实无诸疾。

赞曰。五空告有三。初说真佛无疾。次显化佛有疾所由。后劝取乳。此初文也。真身者报身也。是实功德。从因修生。故名真身。或法报佛。皆名真身。非权迹故。旧经无此。如居士言。世尊真身。实无诸疾。

经。但以如来(至)示现斯事。

赞曰。此显化佛有疾所由。五浊世者。浊者滓秽。如食滓秽。名之为浊。一烦恼浊。烦恼重故。二见浊。五见竞故。三命浊。寿极短故。四有情浊。恶众生故。五劫浊。饥馑疫病刀兵。如其次第。三十二十十岁时起。今时已有彼前相故。此如法华疏第三卷。释迦慈悲。生此恶世。为欲教化导引现受恶业贫穷苦恼众生。行诸恶因恶行有情。示同有疾。非佛实有。世尊随类化众生故。显一切恶业必有恶果。世尊现受犹不免故。欲令后德有疾自裁。佛亦现有。我何人故。为众生病佛亦病故。由斯现病。非佛实病。问。何故无垢不自显佛现病所由。令空中告。答。欲显一言契当深故。幽冥自他仪皆同故。问。空声是何。答。或是无垢神力所为。或大菩萨冥现斯事。理皆不爽。

经。行矣阿难陀取乳勿惭。

赞曰。此劝取乳。供佛。勿自增惭。问。何故无垢诃令密去。空令取乳。答。说佛实病须乳。此不当故令去。说佛化有疾故须乳。理可然故令取。诃法。先诃令去。示法。后示令取。亦不相违。

经。时我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我时不识彼之所云。故默无对。

经。如是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品第三结类声闻皆辞不散。有二。初类问。后类答。此类问也。

经。是诸声闻(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类答也。
◎◎

菩萨品第四

别叙昔权。昔权有二。一化声闻。已如前辨。二化菩萨。次下当陈。佛知彼类不可对扬。显彼高德共来影辅。今明令菩萨问疾事。故名菩萨品。此品有二。初明四德词屈不往。后明余类皆陈不堪。然四德中。分为二对。令希不退。自仰菩提。不觉魔怨。宁知世福。无垢随宜对折。各便缄言。故四德虽殊。为二对以区别。一一之中。文皆有二。初命。后词。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此命也。梵云梅呾利耶。翻为慈氏。古云称帝丽。或云弥勒。皆讹路也。说此本缘。如弥勒上生疏上卷。

经。慈氏菩萨(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亦三。此总陈道屈。放钵经云。弥勒语文殊师利言。如汝等辈。百千万亿。亦不能知我举足下足之事。岂以小生所系道屈济流。良以进德先知。推名上士。故假之以前屈词。今命以对扬。非是弥勒实为屈矣。昔说不退。令彼希求。彼说无相如门。今作因缘之言。时道以屈。故词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所有法要。

赞曰。下别显理穷。初徵。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己事。后他词。此徵及陈己事也。覩史名者。欲界六天中第四天也。此名知足。受诸欲乐。深知足故。由此根性。菩萨住中。以当生下。佛记弥勒。却后十二年。当于本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入般涅槃。上生知足。绍隆补所。所以彼天多来瞻礼。慈氏已超退位。故随所应。以四不退法轮之行。为彼天说。或唯为说八地以上第四不退法轮位法。

经。时无垢称(至)而作是言。

赞曰。下显他词有二。初明至轨。后正陈词。此初也。弥勒落发缁衣。次当补处。无垢形随俗。故致虑宜。

经。尊者慈氏(至)正等菩提。

赞曰。下正陈词有二。初牒经申理。后明时众获益。初中复三。初总牒经文。二别申理诘。后结劝显真。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诱诸天子下是。此文也。初授者与也。记者别也。识也验也。自领记别。名为受记。受者领故。佛与之记。故名授记。佛于诸律及上生经中。为授记别。言一生者。除今身后在天一生。故言一生。中有方便属天摄故。不数人中。有说在天及当人中。共名一生。如说七生。说人天二生去生故。佛言弥勒。当生知足。尽彼一生。当得成佛。在知足天。亦名一生所系菩萨。不说居人名为一生。此理为正。菩萨有三。一生所系。及最后身。坐道场者。此问一生。不问余二。

经。为用何生(至)现在耶。

赞曰。下别申理诘。大文有三。初依有为无为异为难。次依有为无为一为难。为依如生以下文是。后以菩提涅槃理均为难。若尊者慈氏当证菩提。一切有情亦应当证下是。初二难因。后一难果。初中复二。初难有为。后难无为。初中复二。初总。后别。此总徵也。生是有为之生相故。依此为难。前说一生当得菩提。故初以生而为徵诘。显有为法。念念不住。无实生体。依何受记。

经。若过去生(至)未来生未至。

赞曰。下别徵也。大乘三世本无实体。依一有法。曾有名过去。当有名未来。现有名现在。三世俱是假所施设。现在法可实其世假立。过去未来法皆假说也。依何实故。今难言过去已灭。未来未生。若依小乘。过去用已灭。未来用未生。非无生体。若不难用。便不成难。今依大乘。作斯难体。便无过失。

经。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赞曰。下难现在。初难。后证。此难也。现在法中。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假名为住。住别前后。假立异名。此后无时。假名为灭。现在诸法无暂实住。亦无相续。经停久住。故言现在。而无有住。非无假住。若有实住可能为因。能得当来可依授记。现无实住可能为因。依何为记。

经。如世尊说(至)即殁即生。

赞曰。既难无住。恐义无由。故引经。时之极促。名为刹那。不但一刹那。念念皆如此。故经重言刹那刹那具生老病死。者熟变。即异相也。唯说有三。不说有住。现法二时没入过去。初后暂一生。生时亦老。更无别时。唯说生没初后二时。即如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谓生异灭。不别说住。大乘解云。由一切行三世所显。由未来世本无而生。彼既生已落谢过去。现在世法二相所显。谓住及异。唯现在法。有住可得。前后变异。亦唯现在。总说住异。而为一相。住是有情所爱着处。为令生厌。又同一世。所以合说。今此经中。说无实住。亦无经停片时实住。故唯说三。生老死相。或说现身念念皆有十二支中生老死支。故无住也。

经。若以无生(至)所入正性。

赞曰。下难无为。初牒出体。后正申难。此牒出体。空理义云。入者证也。正性者。法之真性。即胜义空性也。应理义云。无生之体。即是所证真如正性。真如乃是法正真性。旧云正位。位者体位。即正性也。

经。于此无生(至)得受记耶。

赞曰。此正申难。空理义云。空胜义中。何记可授。何觉可证。有觉可证。有记可授。无觉可证。云何记也。应理义云。前难因缘法门。此难真如法门。真如门中。第无觉可证。何有记别而受记耶。金刚般若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然灯佛与我记等。

经。为依如生(至)得授记耶。

赞曰。下以有为无为一为难。前难二别。可有前过。今以有为无为是一。故有记别。便作是难。于中有三。初别难依如。次总显依如。后结难依如。初中复三。初双徵。次别难。后双结。此初文也。空理义云。若世俗有与胜义空一。得授记者。为依空生为依空灭得授记耶。应理义云。若因缘法与真如一。得授记者。为依生为依灭得授记耶。

经。若依如生(至)如无有灭。

赞曰。此别难也。空理依空。无生无灭。应理依如。亦无生灭。如何授记。旧文难解。

经。无生无灭(至)无有授记。

赞曰。此双结也。记因得果。因灭果生。生灭既无。如何授记。

经。一切有情(至)亦如也。

赞曰。此总显依如。汎然总显一切依如。欲明如中无授记故。一切有情。及一切法。此总依如。于中一切贤圣依如。于中弥勒别亦依如。欲显凡圣人法总别皆依于如。空理义云。皆依如者。皆性空故。应理义云。用依性故。体依性故。

经。若尊者(至)而得授记。

赞曰。下结难依如有二。初总申难。后释所由。此初文也。尊者依如。既得授记。有情依如。亦应受记。

经。所以者何(至)异性所显。

赞曰。此释难由。真理成溷名非二显。依无二门而得显故。亦非种种差别所显。体成种种。或非二我之所显示。亦非种种横计差别之所显故。何得有记。记者别也。验因明果。有种种故。真无种种。故无授记不授记者。

经。若尊者(至)当有所证。

赞曰。自下第三以烦恼菩提理均为难。有二。初难菩提。后难烦恼。菩提有二。初难。后释。此难也。

经。所以者何(至)等所随觉。

赞曰。此释难由。菩提觉义。一切有情。皆有佛性。若勤来者。平等皆能随觉诸法。弥勒当随觉。慈氏得授记。有情当随觉。亦应得授记。旧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以等随觉。即有当来菩提相故。此乃事均俱当证故。

经。若尊者(至)当有涅槃。

赞曰。下难涅槃有二。初难。后释。此难也。

经。所以者何(至)为般涅槃。

赞曰。下释难由。空理义云。非一切有情当有证空而不涅槃。空无苦果。即名涅槃。以佛观见真如性空为涅槃故。应理义云。般涅槃。此云圆寂。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二有余依涅槃。谓苦因尽所显真理。三无余依涅槃。谓苦果尽所显真理。四无住处涅槃。谓所知障尽。大悲般若所转真理。今以性净。难余三种。难意云。非一切有情不当般涅槃。佛说真如为性净涅槃。性净涅槃。既本具有。余三义显。何当不有。旧云佛智众生毕竟寂灭。现有性净。即知当来有涅槃相。离此真如。不须更灭。今已灭故。

经。以佛观见(至)为般涅槃。

赞曰。重释前相。空理义云。以佛观见有情本性寂灭空理。为涅槃体。故说众生当证此空真如。为般涅槃。故与尊者。二理皆均。应理义云。以佛观见本性真如。为涅槃体。故说有情当证真如。得余三种之圆寂故。尊者当得。有情亦当得。既难当得。故知以本性净涅槃。难余三种。

经。是故慈氏(至)滞诸天子。

赞曰。第三大文结劝显真。有二。初略劝显真。后广劝显真。略中复二。初略劝。后略显。此略劝也。空理义云。勿以分别有相招诱天子。论滞天子。令不证真。应理义云。弥勒前说因缘法门。无垢今以真如法门。以深难浅。故且不答。但修因缘浅教初学名诱。不能超进名深。迟缓行故。应示真如及真智。教令根熟及速入也。

经。夫菩提者(至)亦无退转。

赞曰。次略显真。空理义云。空为菩提。故无求退。应理义云。解深密经说。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智度论云。智及智处。皆名般若。菩提能观智。菩提断即真如。二俱菩提。今说真如名无上菩提。故无趣求亦无退转。

经。尊者慈氏(至)菩提之见。

赞曰。下广劝显真有二。初广前劝。后广前显。此初也。有趣有求。有退有转。见有此者。名分别菩提之见。不契真宗。当令舍之。

经。所以者何(至)非心能证。

赞曰。下广显真。初票。次释。后结。此标也。不可以五根身能证。不可以分别心能证。五识名身。依色根故。虽无分别智相应名心非心。而是心是无分别智。非分别心。是无分别心。今遮分别故。言非心能证。

经。寂灭是菩提(至)皆寂灭故。

赞曰。下释菩提非身心证。今有三十二句。旧有二十五句。新三十二句中分四。初十三句。别明断及正智离计所执菩提之义。旧文十一句。次有五句。别明断及正智体之与用菩提之义。次有九句。别明断及正智离有漏依他菩提之义。旧有七句。后有五句。合明断及正智深妙菩提之义。旧有二句。初中有二。初八句明断是菩提。旧文六句。后五句。明智是菩提。空理义云。文段虽同。义意全别。菩提者真谛空性。理空为断菩提。心空为智菩提。应理义云。真如为断菩提。断之性故。无分别慧为智菩提。有智用故。菩提觉义。觉性觉用。俱名觉故。引教如前。八句明断菩提中。分三。初一句总谈离相。次六句别谈离相。后一句总成离相。此初也。有情相及法相。二皆寂灭故。寂灭是菩提。由此正智而可内冥。不可以身以心能证。此下菩提。皆释上文非身及心之所证义。然下菩提皆有二文。初票。后释。故者所以。释标所由。

经。不增是菩提(至)皆不行故。

赞曰。我法二种能缘缘时。皆是增益。真理不然。所缘不增。旧云不观离诸缘故。不可以遍计心之所观故。我法二种。可为名言分别作为之所缘行。真理不然。故是菩提。

经。永断是菩提(至)皆舍离故。

赞曰。我法二种。见趣所缘。为取所着。真理不然。永断见趣。舍离见趣。

经。离系是菩提(至)永寂静故。

赞曰。我法二种。动乱之法。乃为一切分别所缘。体不寂静。真理不然。故离分别。动乱系缚。一切分别。亦永寂静。旧云障是菩提。即此离系。然意难得。举其所治。显离是菩提。然无寂静。

经。广大是菩提(至)不测量故。

赞曰。此一句总成离相。弘者大也。一切分别。大不测。离分别心所行境故。旧经无此。

经。不证是菩提(至)皆远离故。

赞曰。下有五句。明智菩提。分三。初一句。体无所执能证作用。次有二句。以智依如。后有二句。显智一味。此初文也。一切分别静论永息。故无所执能证之相。是智菩提。

经。安住是菩提(至)随如故。

赞曰。此二句。以智依如。法者功德。界者性也。功德法性。故若法界。智住法界。随其真如至穷极故。旧经云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经。不二是菩提(至)实际所立故。

赞曰。不但理无有二。智亦不二。离计所执差别法故。实际者真理。智缘真理生。故名建立。旧经无此建立之门。

经。平等是菩提(至)毕竟离故。

赞曰。下第二段有五句。别明断及正智体之与用菩提之义。有二。初二句。明断菩提体。后三句。明智菩提用。此初文也。初句明断性平等遍十二处。眼与色。耳与声。乃至意与法。皆平等遍如虚空故。后句明断无为。离四相故。

经。遍知是菩提(至)所不杂故。

赞曰。下三句。明智菩提用。遍知心行。能照之用。正智即是能了之门。除此更无能了用故。与内六处。体不相离。依六处起。能了诸法。即名为门。更无门也。旧名不会。文错难知。果智能会。非因六处可能会故。

经。无杂是菩提(至)永远离故。

赞曰。智体无漏。非烦恼杂。烦恼现行相续乃种习气。永远离故。

经。无处是菩提(至)不可见故。

赞曰。自下第三有九句。别明断及正智离有漏依他菩提之义。有二。初八句。明断菩提离有漏相。后之一句。明智菩提离有漏相。此中初句。理无方所。此第二句。理无住处。依他有方。可有形段故。亦有住处为可见故。旧经无住。

经。唯名是菩提永远离故。

赞曰。有为诸法名有作用。由名诠之。体用便增。可有名体。真理不然。唯名所显。声无作用。不能令真体用增长。唯有假名。无所诠相。旧云假名。意少别也。不同依他可取可舍。犹如波浪。有为有动。真理不可取舍。故名无浪。旧名如化是菩提。文别意同。

经。无乱是菩提(至)本性净故。

赞曰。真理常静。故无动乱。本性清净。故体善故。

经。明显是菩提(至)离攀缘故。

赞曰。真理无染杂。故体明显。性离攀缘。故无取着。旧经无明显。

经。无异是菩提(至)平等性故。

赞曰。此之一句。明智菩提离有漏相。性智平等。能随诸法。皆悉觉了。故名无异。一味了别。名无异故。旧云诸法等故。等了诸法也。

经。无喻是菩提(至)极难觉故。

赞曰。下有五句。合明智断二种菩提深妙之义。非喻所喻。绝比况故。体深微妙。自非正智。难可觉故。

经。遍行是菩提(至)不能染故。

赞曰。此中三句。旧经并无。断体用遍。真理可知。智用亦周。故遍行也。行者在也。理遍在故。行者起也。智用遍起故。或智亦遍在。性无碍故。如来报身无不在故。顶者极也。理智最上皆至极故。有为无为皆上首故。此二世法皆不染故。

经。如是菩提(至)非心能证。

赞曰。此第三结。

经。世尊(至)无生法忍。

赞曰。大文第二时众获益。上知足天多大菩萨。说不退转。令其获证。明诸天子皆出世间令得无生法忍。皆是无漏。相续无生。皆入八地。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明光严。名如前释。初命。后辞。此命也。

经。光严童子(至)诣彼门疾。

赞曰。下词有三。此总陈道屈。彼迷因菩提。不识体用。由他具述。方始了知。不足对扬。故陈道屈。

经。所以者何(至)从何所来。

赞曰。下显理穷。初徵。后显。显中有五。一明逢问。二明彼答。三明已诰。四明彼述。五结成益。此徵及逢问也。已将出城。彼方欲入。相逢致礼。童子常仪。因问所从。使为理对。弥勒出家之相。彼便稽首。光严在俗之貌。故礼于他。缁素虽复不同。道德俱大。菩萨连复命往。同品俱辞。列德标名。不相违也。

经。彼答我言妙菩提来。

赞曰。二明彼答。光严示因菩提而未能悟故。因问事举因菩提答。令其悟矣。菩提觉义。慧通因果。旧言道场。意显因菩提。故以场为因。前答慈氏。多说果位。真如正智。以为菩提。今说因位。能生果德。以为菩提。万行皆以慧为导首。万行俱是慧之眷属。一切皆是慧之境故。皆名菩提。菩提有五。一菩提性。谓真如。二菩提用。谓真智。三菩提因。能得菩提三慧轮等。四菩提伴侣。福智万行。五菩提境。谓真俗法。下随所应。有此五种。

经。我问居士(至)为何所是。

赞曰。三明已诘。直问菩提。谓有方域。故问菩提为何所是。

经。即答我言(至)不虚假故。

赞曰。四明彼述有二。初别显三十二种菩提之体。后如是善男子下。结成举措皆是菩提。三十二种。分之为六。初四种名真实发趣。趣向佛果真实行故。次六种名波罗密多。能令行者到彼岸故。次八种名成熟有情。以此八种。利众生故。次二种名一切善根。修善除恶。善根满故。次六种名摄受正法。苞含缘领佛正法故。后六种名供养如来。修法供养最第一故。至文各各随应释相。徧此次第。解其所由。淳者贞厚。直者质实。易可共住。初所学故。

经。发起加行(至)能成办故。

赞曰。励力修作。名为加行。故所施为。皆能成办。

经。增上意乐(至)殊胜法故。

赞曰。勇勐修作。不惮劬劳。名为增上。故能究竟证会佛果菩提涅槃。旧云深心增益功德者。当证佛果故。

经。大菩提心(至)无忘失故。

赞曰。广觉诸法。名大菩提心。恒照诸法故。能无忘失。旧云无错谬觉法真理故。意义大同。

经。清净布施(至)皆圆满故。

赞曰。上四名发趣。下六名到彼岸。悕者望也。无相无漏行布施时。名清净施。不希世间五蕴自体大财位等异熟果故。坚固守护所受净戒。故所愿求皆能满足。戒是功德宝之瓶故。

经。忍辱柔和(至)无懈退故。

赞曰。由忍不恚。由劝不惰。

经。寂止静虑(至)法性相故。

赞曰。由入禅定。寂静其心。心除硬澁。便能调顺。起神通业。有大堪能。由慧简择。故能现前证见理事诸法体用。

经。慈是妙菩提(至)能忍受故。

赞曰。下第三段有八。名成熟有情。初四无量。后四别行。慈能平等与他乐故。悲能拔苦。行拔济时。有劬劳皆能忍故。

经。喜是妙菩提(至)爱意等故。

赞曰。由内证真。受法菀乐。故见他善。便助之喜。无嫉妬故。内常欢喜。由自永断一切烦恼。故能令他舍受恚等。上四无量。下申别行。

经。神通是妙菩提(至)离分别动故。

赞曰。神通是妙觉。由至果位。具六通故。解脱是菩提者。旧云能背舍故。即八解脱。能背能舍贪欲等故。今言离分别动者。其八解脱。离定障等分别动故。

经。方便是妙菩提(至)摄诸有情故。

赞曰。方便善巧。多为拔济。故成熟有情。四摄摄生。其利大也。

经。多闻是妙菩提(至)如理观察故。

赞曰。下第四段有二。名一切善根多闻为因。众善皆满。故经说言。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摄论复言。多闻熏习是出世间心之种子。故能发起真实妙行。调伏能灭三业众恶。如理观察。何恶之为。恶法既亡。善法斯起。故名善根。此二菩提因故。名为菩提。

经。三十七种(至)不虚诳故。

赞曰。下第五段。彼有六种。名摄受正法。由行觉分自证无为。故能永舍有漏有为。三业谛实。故行利他。不为虚诳。前直心者。心不谄曲。不憍不伪。此谛实者。身心不虚。言不为诳。故二别也。

经。十二缘起(至)皆不尽故。

赞曰。观诸众生十二缘起。皆无有尽。以众生界无尽期故。

经。息诸烦恼(至)真法性故。

赞曰。由证真如。烦恼便息。息者灭也。旧云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释同票异。义少难知。不见息言。甚难解也。

经。一切有情(至)皆性空故。

赞曰。众生及法。皆以真如无我性空。为自体。皆是菩提。所执二我无二。无我可有。故是菩提。取此真如。名妙菩提。断菩提故。是智处故。如弥勒申已引教说。此上皆境。名为菩提。能生觉故。

经。降伏魔怨(至)发趣事故。

赞曰。下第六段有六种。名供养如来。法供养故。四魔不动。随愿化生。不离三界。远离二乘。唯趣圣果。彼无利乐群生事故。

经。大师子吼(至)无诃厌故。

赞曰。善说法要。如师子吼。妙慧简择。无所畏故。所畏者诃骂厌污也。力无畏等。一切皆所。善于有情无诃厌者。故成菩提。由此旧云无诸过故。力等无过。故无厌者。

经。三明鉴照(至)无余智故。

赞曰。由三际愚一切智断。烦恼究竟。皆至灭位。方获三明。三明及是烦恼尽位。无余之智。故是菩提。

经。一刹那心(至)圆满证故。

赞曰。一念之心能达真俗。理事诸法。穷尽无余。由一切智及一切种智。圆满证故。一切智者。无分别智。能达真如。种智者。后得智。能了俗事。一念双行。能了理事。非如二乘相续方知。二合为名。名一切智智。此三十二。于中二十二种。明因菩提及佛侣菩提。次二是境菩提。次二是性菩提。后之六种。明用菩提。因中分三。初十自利。次八利他。后四通二。随修唯位亦可知也。

经。如是善男子(至)供养如来。

赞曰。下第二结成举措皆是菩提。有二。初牒前后结成。此初文也。真实发趣。前三十二种中牒初四。波罗密多牒次六。成就有情牒次八。一切善根牒次二。摄受正法牒次六。供养如来牒后六。所作既周。名供养说。如前已释。此所由说。此等具足能行证故名相应。相应者。不相离互随顺能行能证和合之义。旧经唯二。若应诸波罗密。及教化众生。无余四牒。意说修行不过二门。一自利波罗密多。二利他教化众生。故不牒余。新文具矣。

经。所有所作(至)诸佛妙法。

赞曰。此结成也。略有三种。由此前说六义相应。诸有所作。若往若来。若进若止。举足下足。一者。一切皆从妙菩提来。一切不离善妙慧故。二者。一切诸佛法来。一切佛法皆现行故。三者。恒常安住诸佛妙法。身语意业。常处佛法。故名安住。旧文唯二。从道场来。往于佛法。无此第二从佛法来。意说道场即佛法故。

经。世尊(至)正等觉心。

赞曰。五结成益。

经。时我默然(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诸退。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命持世有二。初命。后词。此命也。

经。持世菩萨(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不识魔相。为魔所娆。彼示魔相。故辞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在自住处。

赞曰。下别显理穷。初徵。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己事。后显他词。己事有五。一明己昔住。二魔来敬立。三不识劝之。四为魔试娆。五显己不受。此徵及明己昔住。

经。时恶魔怨(至)在一面立。

赞曰。二魔来敬立。魔及从者万二千天女。鼓乐弦歌。稽首供养。恭敬而立。

经。我时意谓(至)不当自恣。

赞曰。三不识劝之。初总劝。后别劝。此初也。忉利天生。姓释迦。号帝释。名憍尸迦。憍尸迦者。此云茧儿。前身之名。佛常呼之。故今亦言善来愊尸迦也。说此本缘。如胜鬘疏。福德虽有。汝不应当而多恣逸作此倡游。

经。当勤观察(至)证坚实法。

赞曰。此别劝也。欲谓五欲。此之戏乐。皆悉无常。于身命财三。当勤修习。舍不坚者。证取法身慧命。圣法财宝三坚实者也。

经。即语我言(至)以修供侍。

赞曰。四为魔试娆。呼持世为大士正士。合名大正士。修辨供侍。故以女施。而惑娆之。

经。我即答言(至)此非我宣。

赞曰。五显已不受。止者莫也。如世尊说。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况以生死极恶非法之物。施我沙门。非我宜也。

经。所言未讫(至)娆汝故耳。

赞曰。下显他词有十八。一显伏魔相。二示从魔乞。三魔惊欲走。四空声劝之。五魔以女施。六无垢正说。七天女问法。八无垢为陈。九魔叹还宫。十天女不遂。十一魔转从乞。十二无垢施之。十三天女请问。十四无垢略答。十五天女复问。十六无垢广说。十七天女顶礼。十八舍制魔还。或分为二。一释魔相。二正降魔。此初文也。持世劝化。所言未讫。无垢便释魔恼。故然娆恼也。

经。时无垢称(至)释子应受。

赞曰。下正降魔有三。初正降魔。二说诸天女。语诸女言下是。三明欲还宫时。恶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来下是。降魔有四。一从乞女。二魔惊走。三空声告。四魔便施。此初文也。劝不施持世回以与我。明知持世沙门之仪。显上无垢稽首所以。

经。时恶魔怨(至)将无恼我。

赞曰。下明惊走。初惊。后走。此惊也。谓无垢称将欲恼之。故惊怖也。

经。欲隐形去(至)亦不能去。

赞曰。此明魔走潜形不现。避脱欲行。神力所持。求去不得。

经。即闻空中声(至)自所天宫。

赞曰。下空声告。女施易还。不施难走。

经。是恶魔怨(至)俛仰而与。

赞曰。此魔便施。俛者俯也。仰者仰也。厄不得已。故言俛仰。魔怖恼乱。俯仰与之。非其本心。故言俛仰。

经。时无垢称(至)正等觉心。

赞曰。下第二说诸天女。大文有三。初略说。次广说。后结说。略说有二。初劝发心。后随说法。此初文也。

经。即随所应(至)正等菩提。

赞曰。次随说法。一为初根说随顺菩提法。二为久学说成熟菩萨法。俱令趣向正等菩提。

经。复言姊等(至)五欲乐也。

赞曰。下广说有三。初总示法乐。令舍欲乐。次天女问。后为广答。此初文也。大法菀者。清净真如。因此生乐。名法菀乐。得出世乐。应舍生死五欲乐也。

经。诸天女言(至)大法菀乐。

赞曰。此天女问。

经。无垢称言(至)勤敬事乐。

赞曰。下广答也。合有三十五句法乐。旧经三十二句。总脱三句。一于所缘无依住乐。二于般涅槃正攀缘乐。三于巧方便善摄受乐。自余错者。至文当叙。仍说欣乐之字。于句初安。不说戏乐之字也。三十五句。分之为六。初三得遇良田乐。次二出苦圆证乐。旧一句。次三体达虚幻乐。次十支心修行乐。次十离恶摄善乐。旧有九句。次七利他自利乐。旧有六句。此之三种。得遇良田乐。胜进恶缘故。于佛三身。起于决定清净信心。不可破坏。名不坏净心乐。于法乐听扫涤摄持。于众僧中。勤行敬事。如契经言。诸佛出现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勇进乐。今此于良田起修行乐。稍与彼殊。

经。于其三界(至)无依住乐。

赞曰。第二此二出苦圆证乐。胜苦沉沦故。初是出苦。后是证寂。旧经云乐离五欲。此为极狭。今离三界故成宽故。于所缘境。无所依住心。无所安住。心不系着。即是正智。证达诸法。若心依住。便非正证。故般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旧经阙此。

经。于诸蕴中(至)如空聚乐。

赞曰。第三此三体达虚幻乐。非三惑乱故。观蕴无常逼切故苦。犹如怨害。故说为魔。观十八界。螫诸有情。故如毒蛇。旧经见喻便言观四大。四大以是六界摄故。观十二处。犹如空聚。都无所有。旧云观内入。文意狭也。蕴者积集义。具十一种积集义故。谓色受想行识。界者因义。持自性义。名持自性故。谓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处者出生义。六根六境出生六识故。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经。于菩提心(至)勤供侍乐。

赞曰。第四有十发心修行乐。胜进坏生死故。初一发心。次八修行。后一显果。修行有三。一济众生。二事师长。三修六度。此有三初。一发心能固守。二活生能饶益。三事师能勤供。

经。于惠施中(至)离惑明乐。

赞曰。此修六度。知施离贪。坚持净戒。不曾慢缓驱孜。驱孜常坚护故。由忍调顺。离麁犷故。善修精进。集诸善根。修定之时。知无乱心。修般若时。能离诸惑。性是明照。斯为乐矣。

经。于菩提中广大妙乐。

赞曰。此知菩提乐。知菩提中有广大乐。而生欣乐。求趣速证无恼害乐。略有四种。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觉法乐。四寂静乐。此菩提乐。即摄后二。说佛果故。旧云乐广菩提心。知菩提乐。而心乐广。亦无爽也。

经。于众魔怨(至)能遍知乐。

赞曰。下第五有十离恶摄善乐。胜能习非迷是故。初二离恶。后八摄善。此离恶也。于魔能摧。不为彼恼。知诸烦恼。皆能永拔。

经。于诸佛土(至)正修习乐。

赞曰。下八摄善有二。初三严因。后五严果。此初文也。一修佛二因。不生秽土。因体如前序品中说。二相好圆满。无丑陋故。三善修福慧。离生死故。旧经第三明修诸功德。而无乐字。乃属相好。与新悬别。三十二相者。依大般若第三百八十一。佛言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世尊足中有平满相。妙善安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是为第一。世尊足下千辐轮文。辋较众相。无不圆满。是为第二。世尊手足皆悉柔软。如都罗绵。胜过一切。是为第三。世尊手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或有鞔网。金色交络。文同绮画。是为第四。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是为第五。世尊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胜余有情。是为第六。世尊足趺修高充满。柔软妙好。与跟相称。是为第七。世尊双腨渐次纤圆。如凿泥耶仙鹿王腨。是为第八。世尊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是为第九。世尊阴相势峯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是为第十。世尊毛孔各一毛生。柔润绀青。右旋宛转。是第十一。世尊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柔润绀青。严金色身。甚可爱乐。是第十二。世尊身皮细薄润滑。尘垢水等皆所不住。是第十三。世尊身皮皆真金色。光洁光耀如妙金台。众宝庄严。众所乐见。是第十四。世尊两足二手掌中颈及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世尊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世尊髆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世尊容仪圆满端直。是第十八。世尊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世尊体相纵广量等。周匝圆满。如诸瞿陀。是第二十。世尊领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世尊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世尊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世尊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世尊常得味中上味。喉脉直故。能引身中诸支节脉。所有上味。风热痰病。不能为杂。由彼不杂。脉离沉浮延缩坏损摧曲等过。能正吞咽。津腋通流。故身心适。常得上味。是二十五。世尊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世尊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其声供震。犹如天鼓。发言婉约。如频迦音。是二十七。世尊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不相杂乱。是二十八。世尊眼睛绀青鲜白。红环间饰。皎洁分明。是二十九。世尊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净。如天帝弓。是第三十。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都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大盖。是三十二。善现。是名三十二大士相。善现。云何如来应正等觉八十随好。善现。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如花赤铜。是为第一。世尊手足指圆纤长。佣直柔软。节骨不现。是为第二。世尊手足各等无差。于诸指间悉皆充密。是为第三。世尊手足圆满如意。软净光泽。色如莲花。是为第四。世尊筋脉盘结坚固。深隐不现。是为第五。世尊两踝俱隐不现。是为第六。世尊行步直进庠审。如龙象王。是为第七。世尊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是为第八。世尊行步安平庠序。不过不减。犹如牛王。是为第九。世尊行步进止仪雅。犹如鹅王。是为第十。世尊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举身随转。是为第十一。世尊支节渐次佣圆。妙善安布。是第十二。世尊骨节交结无隙犹若龙盘。是第十三。世尊膝轮妙善安布。坚固圆满。是第十四。世尊隐处其文妙好。威势具足。圆满清净。是第十五。世尊身支润滑柔软。光悦鲜净。尘垢不着。是第十六。世尊身容敦肃无畏。常不怯弱。是第十七。世尊身支坚固稠密。善相属着。是第十八。世尊身支安定敦重。曾不掉动。圆满无坏。是第十九。世尊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离翳。是第二十。世尊身有周匝圆光。于行等时。恒自照曜。是第二十一。世尊腹形方正无欠。柔软不现。众相庄严。是二十二。世尊深右旋圆妙。清净光泽。是二十三。世尊脐厚不窊不凸。周匝妙好。是二十四。世尊皮肤远离疥癣。亦无黶点疣赘等过。是二十五。世尊手足充满柔软。足下安平。是二十六。世尊手交深长明直。润泽不断是二十七。世尊脣色光润丹辉。如频婆果。上下相称。是二十八。世尊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是二十九。世尊舌相软薄广长。如赤铜色。是第三十。世尊发声威震深远。如象王吼。明朗清彻。是三十一。世尊音韵美妙具足。如深各响。是三十二。世尊鼻高修而且直。其孔不现。是三十三。世尊诸齿方整鲜白。是三十四。世尊诸牙圆白光洁。漱次锋利。是三十五。世尊眼净青白分明。是三十六。世尊眼相修广。譬如青莲花叶。甚可爱乐。是三十七。世尊眼睫上下齐整。稠密不白。是三十八。世尊双眉长而不白。緻而细软。是三十九。世尊双眉绮靡顺次。绀瑠璃色。是第四十。世尊双眉高显光润形如初月。是四十一。世尊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是四十二。世尊两耳绮丽齐平。离众过失。是四十三。世尊容仪。能令见者无损无染皆生爱敬。是四十四。世尊额广圆满平正。形相殊妙。是四十五。世尊身分上生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是四十六。世尊首发修长绀青。细密不白。是四十七。世尊首发香洁细软。润泽旋转。是四十八。世尊首发齐整无乱。亦不交杂。是四十九。世尊首发坚固不断。永无褫落。是第五十。世尊首发光滑殊好。尘垢不着。是五十一。世尊身分坚固充实。逾那是罗延。是五十二。世尊身体长大端直。是五十三。世尊诸众清净圆满。是五十四。世尊身支势力殊胜。无与等者。是五十五。世尊身相众所乐观。常无厌足。是五十六。世尊面轮修广得所。皎洁光净。如秋满月。光五十七。世尊颜貌舒泰光显。含咲先言。唯向不背。是五十八。世尊面貌光泽熙怡。远离颦蹙青赤等过。是五十九。世尊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貌臭秽。是第六十。世尊诸有诸毛孔中。常出如意微妙之香。是六十一。世尊面门常出最上殊胜之香。是六十二。世尊首相周圆妙好。如来达那。亦犹天盖。是六十三。世尊身毛绀青光净。如孔萑项。红晖绮饰。色类亦铜。是六十四。世尊法音随众大小。不增不减。应理无差。是六十五。世尊顶相无能见者。是六十六。世尊手足指网分明。庄严妙好。如赤铜色。是六十七。世尊行时其足去地如四指量。而现印文。是六十八。世尊自持不待他卫。身无倾动。亦不逶迤。是六十九。世尊威德远震一切。恶心见喜。恐怖见安。是第七十。世尊音声不高不下。随众生意。和悦与言。是七十一。世尊能随诸有情类言意乐。而为说法。是七十二。世尊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是七十三。世尊说法咸依次第。必有因缘。言无不善。是七十四。世尊等观诸有情类。赞善毁恶。而无爱憎。是七十五。世尊所为先观后作。轨范具足。令识善净。是七十六。世尊相好一切有情无能观尽。是七十七。世尊顶骨坚实圆满。是七十八。世尊颜容常少不老。好巡旧处。是七十九。世尊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尽。色类朱丹。是第八十。善现。是名八十随好。善现。如来应正等觉。成就如是诸相好故。身光任运能照三千大千世界。无不遍满。若作意时。即能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怜愍诸有情故。摄光常照。面各一寻。若纵身光。即日月等所有光明。皆常不现。诸有情类。便不能知昼夜半月日时岁数。所作事业。有不得成。佛声任运能遍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即能遍满无量无边无数世界。然为利乐诸有情故。声随众量。不减不增。善现。如是功德胜利。我先菩萨位。修行般若波罗密多时。已能成辨。故今相好圆满庄严。一切有情见者欢喜。皆获殊胜利益安乐。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以财法二种布施。摄诸有情。是甚为奇希有之法。故具相好。名为安乐。诸文等缺。不名为乐。修此因行。如瑜伽说。

经。于妙菩提(至)而观察乐。

赞曰。此五严果。一庄严菩提拟登正觉。二深法无惊。能受能说。三正观解脱门。能修能证。四于涅槃攀缘希入。旧经无此。五观众生。终不非时。时诸应机劝而济利。非时者不应根机。往施教利。故世尊说法无四失。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

经。于同类生(至)乐将护乐。

赞曰。第六有七利他自利乐。胜损他及自故。初四利他。后三自利。此利他也。同类生者。同彼出世梵行之类。见其功德。常乐亲近。见异此类。亦无增恶。善友乐近。增长善故。恶友将护。不生过故。菩萨地说。戒无穿缺。多闻修证。哀愍无畏。堪忍无倦。言词辨了。名善友相。求施利乐。于此正知。有力善权。饶益不舍。大悲无傥。名为善友。所作不虚。威仪圆满。言行敦肃。无矫无嫉。俭不大者也畜随舍。谏举令忆。教授教诫。能为说法。是名善友。可为依信。有病无病。爱敬供侍。翘问迎礼。修和敬业。四事什物。不阙随时。诣敬业事。问听无动。名为亲近。故于是处。乐亲近乐。

经。于巧方便(至)最上妙乐。

赞曰。此三自利。一于十二种善巧方便。善摄在身。旧经无此。二于正法喜而且信。乐而求知。三不放逸。常自策勤。修菩提分。此为最上。

经。如是诸姊(至)勿乐欲乐。

赞曰。说天女中。第三结说。此法苑乐。菩萨常住。当乐此乐。勿乐欲乐。以劝之也。

经。时恶魔怨(至)俱还天宫。

赞曰。自下第三明欲还宫。文段有八。一唤女还宫。二女辞不去。三魔却从乞。四无垢施之。五天女问道。六无垢为说。七天女礼谢。八舍制放魔。此初文也。

经。诸女答言(至)与汝俱还。

赞曰。二女辞不去有三。初总辞。次陈理。后显乐。此初总辞。

经。所以者何(至)与汝等还。

赞曰。此陈不去之理。我已属他。不能背去。

经。我等今者(至)汝可独还。

赞曰。显乐法也。故不能还。

经。时恶魔怨(至)摩诃萨也。

赞曰。三魔却从乞。心不耽着。离悭贪者。大菩萨故。

经。无垢称言(至)法愿满足。

赞曰。四无垢施之。大菩萨者。顺众生愿。今顺故舍。舍既是行。故便发愿。当令汝等及诸有情善法愿满。生死有罪。愿不满足。无罪胜愿。皆令满故。

经。时诸天女(至)云何修行。

赞曰。五天女问道。

经。无垢称言(至)汝等当学。

赞曰。六无垢为说有三。初略说。次复徵。后为释。此初也。欲令传法不断绝故。说无尽灯。欲令殷重求闻法故。所以略说。

经。天女复问(至)无尽灯耶。

赞曰。二复徵也。

经。答言诸姊(至)亦无退藏。

赞曰。三为释也。有二。初释。后劝。释中有三。初喻。次心。后结。此喻也。冥者暗也。新明不尽。旧明不减。

经。如是诸姊(至)转更增益。

赞曰。此明心也。俱胝百亿。那庾多千亿。菩萨化此是立菩提。菩萨道心。终无尽期。转转生故。亦无退减。实增益故。此劝发心。

经。如是为他(至)亦无退减。

赞曰。此明法也。若宜正教法。教法更增长。后终无尽。初亦无减。尽谓总无。减谓减少。此劝为法。

经。诸姊当知(至)汝等当学劝。

赞曰。下劝彼修。初结劝。后显德。此结劝也。

经。虽住魔宫(至)一切有情。

赞曰。此显修德。劝发心者。即是知佛多劫恩德。真能酬报。自利行满。亦是利乐一切众生。利他德也。

经。是诸天女(至)无垢称是。

赞曰。七天女礼谢。闻道既深。故为顶谢。

经。时无垢称(至)还于本宫。

赞曰。八舍制魔还。昔通力制。令彼不还。说利既周。故舍前制。

经。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本)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此第四命苏达多。初命。后辞。此初命也。苏达多者。此云善施。善济孤穷。心无所悋。故名善施。旧云善德。名义稍乖。

经。时苏达多(至)诣彼问疾。

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渠设财会。无规世福。教法施因令祈出世。道穷理屈。故辞不堪。

经。所以者何(至)期满十日。

赞曰。别显理穷有二。初徵。后显。显中有二。初陈已事。后显他辞。此徵及陈已事也。祠者祷。会也集。财食俱倾。祈祷胜果。众集一处。故名祠会。不简缁素。故有沙门婆罗门等。不择正邪。故有外道。不简贫贱。故有孤独乞人。无父母曰孤。无子弟曰独。心祈世福。故限七日。期者退也。

经。时无垢称(至)财施祠为。

赞曰。下显他词有四。初总劝舍财命修法施。二别显法施众行之相。三二百梵志皆发大心。四善施欢喜璎珞等施。此初文也。祠会之法。汝今不当。应设法会。而舍财祠。

经。我言居士(至)法施祠会。

赞曰。自下第二别显法施祠会之相。于中有三。一问。二答。三结胜利。此为问也。

经。彼答我言(至)法施祠会。

赞曰。此答有三。初总答。次自徵。后广显。此总答也。时无前后。显心平等。行一一因。招大利果。供养一切。显因境遍。果亦大故。

经。其事云何。

赞曰。此自徵。

经。谓以无上(至)引发大舍。

赞曰。下广显。有三十二句。分之为五。初四无量行。次六到彼岸行。次三等持行。次九杂修行。后十次第行。此即初也。说菩提乐相与众生名慈。由说智觉引大慈故。解脱苦相。引发大悲。拔众生苦。令得解脱。由说涅槃引大悲故。旧云。以敬众生。拔苦敬。仰令解脱故。欲令众生善皆随喜。引发大喜。旧云。以持正法起于喜心。应在舍中令离之尔。其正法者。教理行法。于此正法。拟令摄受。又拟令于果法正智引发大舍。令舍贪嗔痴。而摄受正法故。旧经文别。义意微同。

经。以善寂静(至)波罗蜜多。

赞曰。次六到彼岸行。令诸众生除悭贪等。善能寂静调伏心行。引于布施。化犯戒者。引于净戒。

经。以一切法(至)波罗蜜多。

赞曰。若有我者。不能堪忍。见大苦故。故无我相。引发堪忍。执着身心。不能精进。生疲倦故。远身心相。即能精进。不惮劬劳。

经。以其最胜(至)波罗蜜多。

赞曰。无漏七觉。必依静虑。故为觉支。引发禅定。旧云菩提。菩提分也。闻佛二智。拟当证故。引发般若。

经。以他一切(至)引发无愿。

赞曰。此三等持行。见有众生。不能化度。度之不坚。观我如空。故能常化。故以化相。而引发空。有为有相。乱扰心神。为对治此。引修无相。旧云不舍有为。与此相返。菩萨恒于欲色二界。随类化生。名故作意受生行相。引发无愿。本不愿求三界受生。名故作意。

经。以善摄受(至)引发无慢。

赞曰。次九杂修行。力有二种。一思择。二修习。以将摄受正法行相。而引思择修习二力。命根有二。一世命根。第八识种。二胜命根。谓慧种子。善修摄事。随其所应差别行相。引此二命。旧文稍别。菩萨持戒。于诸有情。心不贡高。如奴如僕。如栴荼罗。如孝子等。故如僕隷。引发无慢。

经。以不坚实(至)引发正念。

赞曰。生死有漏财。名不坚实。出世无漏财。名为坚实。以此换彼。故名贸易。将不坚实有漏身命财。换取坚实无漏坚身命财。六随念者。谓佛法僧施戒修。随教缘此。故名随念。由随念此。无漏念生。名引正念。

经。以修净妙(至)引发净命。

赞曰。观无漏法净妙行相。引发意乐信解之心。旧云。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者。身语意戒施见。同而相敬。名六和敬。故起质直。义虽可然。文亦全少。正三业相。引发净命。不以贪瞋根发邪命故。

经。以净欢喜(至)引调伏心。

赞曰。以善欢喜。复乐亲近。故能承事一切贤圣。不憎恶人非圣行相。调伏自心。不生忿恚。

经。以善清净(至)善巧多闻。

赞曰。下十次第行也。以善出家。心生信解。常修中道。引发多闻。不多闻者。不识中道。自有多闻非善巧者。有妙慧用而多闻者。名巧多闻。既出家已。故次闻法。

经。以无诤法(至)引发宴坐。

赞曰。阿练若处者。此云闲寂所。旧云阿兰若。即离村外二里有余。空闲之处。由住此处。不与物竞。得修无诤。故欲通达无诤法相。引空闲处坐。拟求佛智。引发宴坐。宴坐定心能生智故。

经。以正息除(至)妙福资粮。

赞曰。瑜伽者。此云相应。教与理。心与境。定与慧。因与果。药与病。皆能相顺。故名相应。师者。学此相应行者。瑜伽之师。名瑜伽师。地谓所依。师所依处。名瑜伽师地。即随所应三乘诸法境行果也。为息烦恼引此诸地。旧经文。总为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及成有情。并严佛土。引发妙福。妙福资粮。招三果故。

经。以知一切(至)妙慧资粮。

赞曰。智者第十波罗蜜多。此有二种。一受法乐。二成有情。为知有情心行差别。而为说法。引后智度。慧者第六波罗蜜多。无差别慧。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一正理门。即是真如。拟悟入此。而引妙慧。

经。以断一切(至)菩提分法。

赞曰。烦恼麁重。名为习气。诸不善法。皆名障碍。碍胜法故。为断此等。便能引发。及能证得一切善法。一切智智者。佛之二智。一切善法。佛身诸德。为随觉此资粮因相。而能引发。证获修行。一切所修菩提分法。但得菩提因。皆能引摄。故名一切。

经。汝善男子(至)法施祠会。

赞曰。此下第三结其胜利。有二。初结。后明胜利。此结也。

经。若诸菩萨(至)天人供养。

赞曰。此明胜利。心行宽广。名大施主。因祈出世为益甚多。故名为天人普来供养。

经。世尊(至)正等觉心。

赞曰。第三大段。二百梵志皆发大心。

经。我于尔时(至)殷勤等施。

赞曰。第四大段。善施欢喜。璎珞等施。于中有五。一喜施。二不受。三重施。四方受。五获益。此初文也。心无謟诳。名净欢喜。形居卑俗。小故致敬。物以表情。还解璎珞。显心殷重。价直百千。谢德酬恩。殷勤奉施。

经。彼不肯取。

赞曰。二明不受。心无爱着。情异不贪。故初不受。

经。我言大士(至)随意施与。

赞曰。三明重施。慈愍我心。愿必纳受。情无贪着。任运施他。

经。时无垢称(至)难胜如来。

赞曰。四明方受。于中有二。一明受己施他修行。二明事讫说施之法。初中彼二。一明受己施他。二明现其神力。此初文也。不逆来心故为受。显己无着故施他。敬悲两极。故分二施。

经。以神通力(至)难胜如来。

赞曰。明现神力。一覩良田。二见物变。此覩良田也。世界虚幻。故名阳炎。佛田第一。难胜如来。

经。又见所施(至)甚可爱乐。

赞曰。此见物变。与贫贱如故。施佛者变易。故言一分。显随佛者。得出世故。不随佛者。生死如故。空中化现。名为佛土。证人法空。常住法界。一方一台。故言四台。四谛无量。化四生故。庄挍必周。故言等分。平等济拔。无徧傥故。众宝厕细。故言间饰。因此福慧具足成故。悦目赏心。名可爱乐。为诸众生之所宝重。

经。现如是等(至)法施祠祀。

赞曰。下明施讫说施之法。夫施之法。心下必由田胜故胜。田下必由心胜故胜。佛田施心。二俱为胜。悲田施心胜故胜。故施乞人。如来相。无所分别。心胜平等。愿以广大与乐拔苦。普施一切。不求生死三有果报。回向菩提。名法施满。除此不圆。

经。时此乞人(至)正等觉心。

赞曰。五获益也。不退地者。十信第六信心不退。此信不退。增上意乐胜信解也。既得此意。便发大心。

经。世尊(至)诣彼问疾。

赞曰。结答词由卑躬请退。

经。如是世尊(至)问安其疾。

赞曰。下品第二段。后命余类。皆陈不堪。有二。初类命。后类词。此类命也。

经。是诸菩萨(至)诣彼问疾。

赞曰。此类辞也。
◎◎

问疾品

方便品下。总有四品。隐迹利他中。初一品总叙权。后三品别叙权。上来声闻菩萨别叙昔权。问疾一品。则叙今权。示疾闲斋。方希有问。因对扬而辨道。说来慰以济生。此品广陈彼事。故名问疾品。

经。尔时佛告(至)慰问其疾。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有五。初佛勅吉祥。二吉祥承命。三天人随从。四往彼对扬。五时众获益。此初文也。历试群贤。皆词不敢。推能在此。是故命之。梵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吉者善利。祥者吉庆。言情不测。立以妙名。又济物之神功名吉。祥生集善名吉。利用超绝。复云妙矣。故言妙吉祥。旧云文殊师利。此云妙德。词伪远耳。慰者安抚之异名。问者词徵之别称。安抚词徵。故言慰问。

经。时妙吉祥(至)难为酬对。

赞曰。下吉祥承命。文意有三。初略谈颇敌。次别显德高。后结答难酬。承威当往。此初文也。士者士夫。假者之号。大者非小。道德尊称。酬者答。对者敌。彼德尊高。难为答对。

经。深入法门(至)觉恶无碍。

赞曰。下别显德高。有十三句。旧有九句。无新经四。已到彼岸。说法界门。知有情根。自在问答。余文少异。义意多同。十三句中。合为六对。初二证真说真德。次二句说俗证俗德。次二句利他自利德。次三句破恶契善德。次二句知根善化德。后二句有智能论德。要先证真。方能达俗。既知此已。便能二利。利益之门。无过破恶而契于善。祸灭福臻。遂能知根善化。道圆智上。辨迅词高。有智能论。诚深颇敌。此中四句。初二句证真说真。后二句说俗证俗。深入法门。能证真故。善能辨说。能说真故。住妙辨才。能说俗故。觉慧无碍。能证俗故。

经。一切菩萨(至)悉能随入。

赞曰。此二句。利他自利。菩萨事业。皆已成辨。能利他故。能入二圣秘密之处。能自利故。菩萨事业。本为利他。秘密真如。证成自利。

经。善摄众魔(至)究竟彼岸。

赞曰。下三句破恶契善。初一破恶。后二契善。能证能说。契真法界。故成两句。此中二句。破恶证真。摄者摄持。摄御摄受。善摄四魔。故名巧便。魔不能魔。故名无碍。究竟彼岸。体即涅槃。解脱生死之此岸故。此真法界。圣者所行。无我法二。亦无种种杂异所执。极为最胜。彼皆已到彼岸故。智能证真。名已到也。

经。能于一相(至)庄严法门。

赞曰。此能说真。言合理故。清净法界。万德庄严。无相为相。故言一相。诸经中说。一切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而为相故。能于法界一相法中。说无边相庄严清净法界法门。谓说佛性如来藏法身真如涅槃解脱法界法性等无量法门。说众多德相庄严于一相。言虽多相。仍契一相。故名能说。

经。了达一切(至)最胜神通。

赞曰。此二句。知根善化德。谓根性。行谓意乐。或行谓行相。根之行相。无别体也。由知此根。六通善化。

经。到大智慧(至)无畏自在。

赞曰。此二句。有智能论德。方便者智妙用。趣况。及所归处。故能问答无畏自在。若摧他论。妙达自宗。论式论严。无不解故。

经。非诸下劣(至)所能抗对。

赞曰。下结答难酬承威当往。有二。初结答难酬。后承威当往。此初也。锋者利也快也。由具前德。故非下劣。利言快词所能敌对。或此属前能论句中。下方结文。将为稳便。

经。虽然我当(至)与其谈论。

赞曰。此承威当往。虽然之声。义兼德失。吉祥谦让。云彼高德。我非彼敌。此我失也。我德不当。承威当往。此佛德也。故言虽然。余意可知。

经。于是众中(至)咸作是念。

赞曰。自下第三天人随往。有三。初明心念。次明请往。后正陈去。心念有二。初票。后显。此初也。

经。今二菩萨(至)随从诣彼。

赞曰。此显念也。吉祥无垢。是二菩萨。言思不测。名曰甚深。情用周普。故言广大。所知决定。言胜解也。道清智博。言谈必深。我等为闻。相率应往。率者他领。劝他部领。随从诣彼。

经。是时众中(至)皆请随往。

赞曰。此明请往。佛默无答。明知许之。旧文无请。但云欲从。

经。时妙吉祥(至)顶礼世尊。

赞曰。下正陈去。有二。初禀命敬辞。后正明往。此初也。承威将往故咸起。禀命不轻故顶礼。

经。前后围绕(至)将问其疾。

赞曰。此正明往。吉祥道首。群从皆随。既出菴罗。往问其疾。

经。时无垢称(至)现疾而卧。

赞曰。自下第四往彼对扬。有二。初无垢逆想待宾。后吉祥顺教问疾。初中有二。初逆想。后待宾。此逆想也。合有六想。一以已力。二空室内。三除一切。四无侍者。五置一床。六现疾卧。显自德高。彰下不思议事故。想以已力。显智证真。彰下问答此室何以空故。想空室。显断染恼。彰下普现一切色身及念食等故。想除一切。显超三界。彰下问答何无待者故。想无侍者。显解脱无二。彰下念坐故。想置一床。显念众生。彰下四问故。想现疾而卧。四问者。一问疾源。二问疾相。三问慰喻。四问调伏。至下当知。虽有六想。总有三意。一即寂而用。二证三空。三得不住道。神力用也。空室寂也。无侍者等表众生空。除一切者表诸法空。置一床者。由大智故不住生死。居解脱床。示疾卧者。由大悲故不住涅槃。随顺救苦。

经。时无垢称(至)现疾而卧。

赞曰。此待宾。此中有五。除一切。无侍者。合为一文。除诸所有。并在中故。

经。时妙吉祥(至)独寝一床。

赞曰。下吉祥顺教问疾。有二。初明其所见。后明两共谈论。此初文也。

经。时无垢称(至)不闻而闻。

赞曰。下明两共谈论。复二。初明见轨。后明谈仪。见轨有二。主人先唱。示命进而纳宾。上客后陈。现对扬而莫逆。此初文也。西方见客法示命进。菩萨修行命进问安。皆言善来。喜此来故。而又逆言从来不来。今者乃来。从来见闻。今时创见闻。如世说言。从来不来。今乃能来。极为恩幸。谢此来故。乐莫乐予新相知。欢莫欢予此相遇。由此下文。吉祥答言。若已来者。不可复来。从来未来。如今如来。创来名来。久来非来故。此依事释。又理解云。恐言滞过。拂妄显真。是故复言不来来等。空理义云。因缘世俗。可说有来。彼既非真。即不来来。彼来既不来。此亦不见见。身既不见见。言亦不闻闻。显无妄来等。有真来等故。应理义云。如凡所执。无故不来。因缘事俗。假可有来。彼既因缘。假可有来。无计所执。真实之来。此亦无彼所执之见。而有因缘。假可称见。身既不见之见。言亦不闻之闻。无妄所执。顺俗来故。或真中无相。故言不来。俗里有形。复言而来。彼既真不来。俗中有其来。此亦真不见。俗中假有见。身既真不见。假俗可称见。言亦真不闻。俗中可有闻。体真达俗。故能来也。

经。妙吉祥言(至)不可复去。

赞曰。下上客后陈现对扬而莫逆。有二。初答来仪。后答见圆。初中复二。初票答。后释答。此票答也。依事释言。如是者。顺成彼说。来者向方丈。去者背菴园。又因彼言来乘便谈去。向此来者定背彼去故。若从来已来者。不可复来。但为从来未来至此。所以今来。去亦如是。依理释者。空理义云。世俗谛有。若已来者。胜义谛空。不可复来。世俗谛有。若已去者。胜义谛空。不可复去。故知来去且随世俗。依胜义谛。无去无来。成无垢称不来而来也。应理义云。若计所执执已来者。此体空无。不可复来。若计所执执已去。故知来去皆随因缘假施设有。都无实相。又有解云。若随世俗依他起。有已来者。胜义真如无差别相。不可复来。若随世俗依他起性。有已去者。胜义真如无差别相。不可复去。故知来去皆是世俗依他假立。胜义都无。此举已来。例彼正来。当来亦尔。故不重述。

经。所以者何(至)可施设去。

赞曰。下释答来。依事释者。非已来者可施设来。要未来者。方可来故。非已去者可施设去。要未去者。方可云去。依理释者。空理义云。非世俗有诸已来者。依胜义谛。可施设来。非世俗有诸已去者。依胜义谛。可施设去。胜义空故。应理义云。非计所执执已来者。可施设来。要依他中。诸未来者。可假设来。非计所执执已去者。可施设去。要依他中。诸未去者。可假设去。又有解云。非随依他诸已来者。依真如理。可施设来。亦非随依他诸已去者。依真如理。可施设去。此显依他有来有去。真如理中。无来去。旧云。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与新不同。但可理解。不得事释。亦可言理中无来去。事有未来。今始来故。

经。其已见者(至)不可复闻。

赞曰。空理应理二义虽殊。并准去来。见闻亦尔。

经。且置是事(至)不至增乎。

赞曰。下明谈仪有五。一总彰问疾别问疾源。二问空寂及无侍者。三问疾相。四问慰喻。五问病者调伏心仪。此中意彰菩萨之病与异生别。既尔宁成人法二空。法人既空。应无病相。病既无相。云何来慰。相可知。病者如何自调心意。故是次第。合为五文。初中有二。初问。后答。问中有二。初总彰问疾。后别问疾源。总彰问疾有三。初为五问。二传佛教。三为两问显慰丁宁。此初文也。五问者。一问苦多少。二问命有无。三问界乖顺。界即四大。四问疾轻重。五问病停加。为停停修。旧为加增益因。

经。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赞曰。传佛教也。所言虽少。问意无量。

经。居士此病(至)稍得安不。

赞曰。此为两问显慰丁宁。痊者愈差。安谓平和。病少差不。动心之与气力。稍得平和不。

经。今此病源(至)当云何灭。

赞曰。此别问病源。有三。一问病根源。二问病来久近。三问灭位。久者远。如者喻。此问意云。病生久近。喻如何等。

经。无垢称言(至)生亦复尔。

赞曰。下无垢祥答。不答总徵。但报别问。有三。初别答久近。次合答久近及灭位。后答病源。此初文也。问依次第。答遂义由。故不同也。有情生死无明为因。能发诸行有爱为缘。润诸业故。生老死起。无始流转。众生痴爱。生来既久。我今此病。亦无始生。

经。远从前际(至)我即随愈。

赞曰。此合答久近及灭位。初标。后释。此标也。我前久近云远从生死无始前际。有情即病。我亦随之久近。如彼有情解脱生死。我病亦愈。有情生死。总无尽期。我病未差。病生无始。灭亦无终。以众生界无尽期故。

经。所以者何(至)无复有病。

赞曰。下释近久灭位有三。初法说。次喻说。后合说。此法说也。菩萨生死为度有情。名依有情流转生死。由依生死有情病故。菩萨亦病。若诸有情得离生死。菩萨乃差。

经。譬如世间(至)父母亦愈。

赞曰。此喻说也。长者喻佛。居士喻菩萨。一子喻众生。怜爱喻大悲。欢喜喻庆悦。不舍喻摄受。故亦随子。若病若愈。

经。菩萨如是(至)菩萨亦愈。

赞曰。此合说也。菩萨合居士。显无垢称居因位故不合长者。愍合怜爱。有情合一子。病愈合前若病若喻。不合欢喜无时暂舍。大意可知。

经。又吉是疾(至)从大悲起。

赞曰。此答病因。大悲熏煮。故是病生。大悲为因。故菩萨病。与异生别。

经。妙吉祥言(至)复无侍者。

赞曰。下第二段问彼室空及无侍者。有二。初问。后答。此为双问。一问室空。二问无待。初问法空。后问生空。若诸菩萨。随诸有情。病及愈者。宁成二空。

经。无垢称言(至)亦复皆空。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室空。后答无侍。初中有十三问答。此初答也。空理义云。一切佛土。皆本空寂。故今我室真性故空。应理义云。法身佛土。因空所显。空理故空。报化佛土。空无所执。空事故宜。体皆非无。我今此室。表佛土空。是故空也。

经。问何以空。

赞曰。二问也。为何所以佛土亦空。

经。答以空。

赞曰。三答也。空理义云。以胜义谛空无所有。佛土便空。故言以空空。应理义云。以空无彼遍计所执。方能显于法报佛土。法报佛土由此称空。名空。非空无空。

经。又问此空为是谁空。

赞曰。四问也。问此所空谁为能空。

经。答曰此空无分别空。

赞曰。五答也。心有分别。执有非空。由无分别。故一切空。空理义云。虽知诸法本性皆空。证无分别证空故。应理义云。心有分别。执所执有。由无分别。证所执空。

经。又问空性可分别耶。

赞曰。六问也。空理义云。真空之性可分别耶。无无分别而不证空。应理义云。所执空性可分别耶。有分别时而不证空。

经。答曰此能分别(至)分别为空。

赞曰。七答也。初标答。所以者何下释。空理义者。能分别心。体性不空。可能分别真空之性。能分别心体性本空。何能分别真空之性。故释之云。空性不可分别为空。能缘所缘俱性空故。前随执有。且对名空。其实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别。应理义云。执能分别既是所执。亦复体空。不但所执境名之为空。执有能取心亦是空。故有此实能取所取空可分别。分别心亦空。空性谁分别。由此道理。故释之云。空性不可分别为空。前随依他真如道理。对破执有。且说为空。其此空非空不空。何可分别。

经。又问此空当于何求。

赞曰。八问也。问空所由。于何处求。知此空相。

经。答曰此空(至)二见中求。

赞曰。九答。六十二见有多文。或有我见我所见为本。于一一蕴。皆执为我。皆有三。所谓是我璎珞。是我童僕。是我窟宅。由分别行缘蕴不分别所起处。成此二十句。二十句中。五是我见。十五句是我所见。三世五蕴。各执二十。成六十种。并本二种。有六十二。又有经言。六十二见。二见所摄。一边见。二邪见。边见摄四十七。谓四边常论。四一分常论。有相十六论。无想有八。非有相非无相亦八。此四十见常见摄。七断灭论断见摄。故成四十七。边见所摄。邪见摄十五。谓四有边论。四不死矫乱。二无因论。五现法涅槃论。此等门义。皆如别章。恐繁不述。由此妄见。执诸法有。执心既妄。故知境空。虽知空遍由五见。其六十二。数多妄甚。且偏说之。亦无过也。

经。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赞曰。十问也。问此诸见虚妄所由。此见虚妄。求何得知。

经。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赞曰。十一答也。诸佛于此而得菩提。故知见妄。又迷解脱起此见故。

经。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赞曰。十二问也。问此解脱是谁能证。证此解脱。于何处求。

经。答曰当于(至)心行中求。

赞曰。十三答也。由诸有情心迷正理。诸妄见起。便不解脱。有情心行。若悟真理。断诸妄见。便证涅槃。是故解脱有情心求。上六问答。皆应理义。空理义云。妄境心无二空于诸见求。妄真无二故见于解脱求。因果无二故解脱于心行求。胜义谛中。皆无二故。

经。又仁所问(至)皆吾侍也。

赞曰。下答第二问何无侍者。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

赞曰。下释有二。初徵。后释。此初徵词也。夫侍者者。众事恭顺。动止必俱。此二不然。何故名侍。

经。一切魔怨(至)皆吾侍者。

赞曰。摩赞生死。恐超三界。我为众生。不厌不弃而又制之。令随恭顺常能尔故。以摩为侍。外道欣求一切恶见。亦复赞之。我求智见。见达诸法。不厌不弃。又亦化彼令随恭顺。常能尔故。外道为侍。旧云于诸见不动。虽起善见恶见不动。理亦无乖此上意者。空理义云。虽证二空。真不坏随世俗故。亦有侍等。应理义云。虽知所执真如性空。因缘事中。不无侍等。是故有病。

经。妙吉祥言(至)为何等相。

赞曰。自下第三。问病之相。有三问答。此初问也。

经。答曰我病(至)亦不可见。

赞曰。此答初也。相者状也。我病不是诸色所摄。不同世病依色变现。故无相状。亦不可见。以是大悲精进逼迫名为病故。此病乃以利乐精进。大悲所起。大悲非色。

经。又问此病(至)为心相应。

赞曰。第二问也。问病在身为在心耶。

经。答曰我病(至)如幻化故。

赞曰。此第二答妄执有身相。此身相都无。名身相离。离者空也。非此身相应。因缘假有如影像身。此身非无病与身相应。以身语业济众生故。前答实事病非色相。今答随众生故亦身相应。或五识有名身相应。非色处色。亦不相违。妄执有心相。此心相都无。名心相离。离者空也。非此心相应。因缘假有如幻化心。此心非无。病与心相应。常以意业利众生故。旧身但有非相应义无亦相应。心标非相应解有相应义。细勘方知空理真谛非二相应。俗二相应。应理二性非二相应。依他二相应。

经。又问地界(至)何界之病。

赞曰。此第三问。其病体者。四大乖违。令众苦逼。于此四界。何界病耶。界者性也因也类也。四大体类说为色因。故名为界。

经。答曰(至)界性离故。

赞曰。众生病故。即我病生。众生四界为病因彼。亦是四界。界性空离。亦非四界身心四界。皆言离者。空离义云。真性空故。应理义云。所执无故。意恒有别。一初唯知。虽知二空。为生亦病。故有病相。

经。无垢称言(至)令其欢喜。

赞曰。自下第四问慰喻。有二。初问。后答。此问也。宾主对扬。遆相发起。上来客问主讫。故此主人问客。又主人之事。客人为能问。客人之事。主人问之。慰疾客人之事。故无垢为问。慰者安。喻者晓。云何安慰晓喻病者。旧经乃是文殊为问。净名为答。其义极乖。非文珠不解慰喻可以问他。

经。妙吉祥言(至)乐于涅槃。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后结。答中有十句。初五劝作而不作。后五劝所作而依。或初五令离恶。后五令修善。此中有二。二乘示无常。劝灰灭智。厌离于身。菩萨不然。示身无常。应生厌离。劝得常身金刚不坏。二众示苦。劝乐涅槃永入寂灭。菩萨示苦。令舍苦身。不劝入寂。教化众生。

经。示身无我(至)毕竟寂灭。

赞曰。示身无我。谁为病者。不劝成熟有情。无实众生可成熟故。若假有情。亦劝成熟故。旧经说教导众生。二乘示空永入寂灭。菩萨虽示一切空寂。除诸有恐。不劝众生入毕竟寂。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经。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赞曰。空理义云。二乘执有三世。现作罪已。入过去世。名有移转。过去有体。当来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空。何有移转。即教病者之忏悔义。应理义云。大乘之罪。熏种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现在。不入过去。名无移转。未除不灭当来感果。而虽教彼有疾菩萨悔先作罪。罪恒现在。而不说罪移入过去。过去无故。由此旧云而不说入于过去。又移转者。灭无果义。示先作罪能有恶果。令其悔除。不说作罪移灭无果。以已疾苦。难可忍受。劝愍有情。令除彼疾。

经。劝念前际(至)令修净命。

赞曰。劝念无始。所受众苦。难可忍受。由此乃应饶益有情。勿为烦恼。若有助命。善法不生。劝修诸善。根本净命。净命乃是众善本故。

经。观勿惊怖(至)令永寂灭。

赞曰。虽遇疾病。劝勿惊怖。此病众苦。应加励力。精勤勇勐。冀超生死。劝为医王。疗世自他世俗身病。及疗胜义一切心病。令永寂灭。

经。菩萨(至)令其欢喜。

赞曰。此结前也。道从欢喜生。况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欢喜。

经。妙吉祥言(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五问于病者调心仪式。初问。后答。此问也。调和善生。制伏恶灭。名调伏心。

经。无垢称欲(至)所起业生。

赞曰。下答有三。初明调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自观察如我此病下明。调伏二乘心法。后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应安住调伏不调伏心下。双调二心。诸菩萨行能调。况无分别智。及与大悲。所调谓二障及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业。受生死苦。今破二障。业尽苦灭。是以初明调凡心法。二乘虽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别。唯求自利。舍利众生。是以第二明调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调。二乘已调。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萨双离。以修中行。是故第三明双调二心法。又诸疾起。皆由二执。一者执有。二者执无。为调此二。故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无。后明不住以双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有二。初正调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后又妙吉祥下。结成胜觉能断众苦。初中有二。初破自病。后破他病。若苦触身应愍险趣下是。初中复二。初破我执。断烦恼障。后我此法想下。破法执。断所知障。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标中复二。初观因缘法。后观无实我。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为虚妄。不证实相。即此乖真。名为颠倒。虚异搆获。名为分别。由此烦恼。而起于业。令生老死众苦之病。从自因缘烦恼业生。知唯法已。

经。身中都无(至)而受此病。

赞曰。此观无实我。因缘虚假。合以为身。无一真实。知无实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实。病何得真。

经。所以者何(至)身亦无我。

赞曰。自下释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唯法。观无我中。初观。后结。观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因缘。次第释标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别大既无主。总身亦无我。别总推徵。我都非有。

经。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赞曰。此观因缘。病由业生。业由惑生。惑由执我为本故生。我既实无。妄执故起。妄心为本。遂有病生。故知病者因缘不实。

经。由此因缘(至)安住法想。

赞曰。上观我无。此且由结。应除病因。执我之想。唯有因缘。住此法相。观因缘法。以破我故。

经。应作是念(至)灭唯法灭。

赞曰。下观唯法。初观。后结。初总观。后别观。此总观也。总观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灭。生死流转。三界五趣。四生生时。唯有法生。死灭之时。亦唯法灭。众生妄想。谓我生死。实唯法也。

经。如是诸法(至)不言我灭。

赞曰。此别观也。别观此身。诸法相续。法无知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生既不言我生灭亦不言我灭。故知无我。无实作用。唯有其法。

经。有疾菩萨(至)如是法想。

赞曰。此结观法。知唯有法。当除我想。二十论云。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经。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赞曰。上破我执。断烦恼障。下破法执。断所知障。有二初略。后广。此略也。昔执我想。犹是病根。今执法想。及极颠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执之源。障菩提本。实为大患。我应除灭。亦为有情除灭此患。法执本灭。烦恼自亡。故破法想。言为有情。破我执中略不言也。胜鬘经言。无明住地。与一切烦恼。为依持建立。若无明住断者。过恒沙烦恼皆悉随断。二乘所不能断。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无明住地。为烦恼依。

经。云何能除(至)我我所执。

赞曰。下广有二。初破有病。后破空病。此二既无谁复为空等是。初破有中有五问答。展转相生。旧经有四。此初问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体。此由烦恼。我我所执。当顺除灭。

经。云何能除(至)谓离二法。

赞曰。第二问答。由离二法。二执须除。

经。云何离二法(至)毕竟不行。

赞曰。第三问答。内者自身。我执所依。外谓除身所余诸法。我所执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执灭。

经。云何二法(至)无所观察。

赞曰。第四问答。显空内外。要观诸法平等。无有分别动摇。无所观察。无所观察者。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即是平等。无动无摇。

经。云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赞曰。第五问答。空理义云。我与涅槃。胜义谛中二俱平等。由彼二性空无体故。应理义云。遍计所执。我与涅槃。二俱平等。妄心所执。性皆空故。非真涅槃。又体非有。与妄所执我相同无。涅槃非是妄所执故。若真涅槃亦妄所执。诸圣等趣。何所证也。又所执有。可异涅槃。而称不等。所执既无。不异涅槃。是故平等。

经。此二既无(至)假说为空。

赞曰。破自患中。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显空义。次显执空亦成大患。后劝住真。离有空病。此初文也。恐执非有。别有实空。今显破执有故假说为空。以假空名破执二实有。非空即实空。

经。此二不实(至)唯有空病。

赞曰。下显执空亦成大患。有二。初显执空为病。后显除此空病。此初也。执二为有。既为大患。执空为空。亦足病矣。俱妄分别执所执故。

经。应观如是(至)毕竟空故。

赞曰。此除空病。空理义云。不但执有病已成空。执空之病。其性亦空。胜义谛中。毕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皆除。应理义云。上观法境其性空无。知能执此亦性非实。既知空境妄执不真。能执空心亦定非实。遍计所执毕竟空故。

经。有疾菩萨(至)而受诸受。

赞曰。下观住真离有空病。此总离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法。能缘能修能证能领一切法也。言所受者。心心所法。所缘所修所证所领一切法也。有所受者。即妄所执。有能受者。即妄能执。有疾菩萨应无妄所受而受诸所受。空理义云。无世俗二受依胜义受空。应理义云。无所执二受依非妄二受。应无所受离有病。耶受诸受离空病。

经。若于佛法(至)所受诸法。

赞曰。此别显离有空病。空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胜义灭受。专谓法空而有所证。应依俗谛离妄二受。而求圆证。灭除病惑。应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灭所执受一向学空而有所证。应离所执能受所受。而依依他圆成二性而求圆证。除灭病因。

经。若苦触身(至)除彼众苦。

赞曰。下破他疾有四。一逢缘起想。二恒作救心。三知法性空。四观圆说法。此初文也。若增若触。恩有苦者。大悲为救。我之少苦。尚为难忍。恩他救疗。况他多苦。长夜难堪。而不加救。

经。有疾菩萨(至)有情诸疾。

赞曰。情作救心也。若非苦增有常疾者。恒作此念。即观三界五趣起悲。

经。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赞曰。知法性空也。观自他身。法皆无实。何有少法而可除者。故病皆除。不见疾故。旧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空理义解。旧云有病妄可除。空法真不遣。真本来空。遣何所遣。应理义解。旧云。妄所执病。观空除之。有为无为。是法非病。何须除遣。

经。应正观察(至)为正说法。

赞曰。下观因说法。初标。后释。此标也。观察自他病之因缘。速令除灭。既自灭已。后为他说。

经。何等名为(至)皆有疾故。

赞曰。下释前标。初有五问答展转相生。后总结成断除二疾。此初问答。空理义云。有心缘虑即为虚妄。无心攀缘证空病灭。应理义云。缘虑者有漏分别心心所。由此因缘分别。便起分别。便起故无明俱。无明俱故法执生。法执生故我执生我执生故诸烦恼。生烦恼生故业生。业生故苦生。故有缘虑。有漏分别心心所法。为疾因缘。有缘虑者皆有疾故。疾体即苦行坏苦。苦苦皆是三界缘虑。皆名为疾。

经。何所缘虑谓缘三界。

赞曰。第二问答。三界之心。缘于三界。是名缘虑。若知行智。不缘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无漏理非苦本。故说有漏缘三界苦名为缘虑。

经。云何应知(至)则无缘虑。

赞曰。第三问答。云何知此缘虑心等为众苦因。谓得出世正能了达能有缘虑虚妄起故。所执诸法都无所得。若起正智得无所得。则无三界虚妄缘虑。

经。云何绝缘虑谓不缘二见。

赞曰。第四问答。云何得绝妄缘虑心。谓不缘二见。即无分别智。内证真如。是不缘二见。缘谓待藉。旧云二见。二见是所无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经。何等二见谓内见外见。

赞曰。第五问答。内见谓我见。或能取。外见谓我所见。或所取。

经。若无二见(至)则无有疾。

赞曰。下总结成断除二疾。此无自疾也。若有二见。执有所得。若无二见。则无所得。证法真如。既证得真。三界有漏缘虑都绝。缘虑绝故。因既不起。因起不起故。苦果不生。则无诸疾。旧文无结。上义不明。

经。又自无疾(至)有情之疾。

赞曰。此断他疾。

经。文妙吉祥(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二结成胜觉能断众苦。有三。一结。二标。三释。此结成上。亦是生下。

经。唯菩萨菩提(至)即为虚妄。

赞曰。此标胜觉能断众苦。菩萨胜觉慧。能断诸苦。非余一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萨胜觉能断。菩萨所修便为虚妄。空无果故。

经。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萨。

赞曰。下释前标。初喻。后合。文意可知。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