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语千百年来的广泛流传,可知观音信仰早已深入民间。佛国世界虽有无数佛菩萨,但观世音菩萨却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缘分最深。菩萨实是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菩萨现居西方极乐世界,后也将继位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菩萨得名

释典所载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不可胜计,凡遇厄难,竭诚称念,稽首请命,亦往往如影如响。根据经典,菩萨圣号得名有三方面原因:

1. 由宿世志愿得名

《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眴,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

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眴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2. 由因中修行得名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禀白: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3. 由果上利他得名

观世音菩萨已得佛心,证于究竟,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与乐。《法华经》中,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应化普陀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以故分身尘刹,随类逐形,寻声救苦,度脱众生。由菩萨证穷法界,圆彰自性,彻悟唯心,故能悲运同体,慈起无缘,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清净为心皆普陀,慈观济物即观音。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据《普陀山志》记载:

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羡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圣号功德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众生称念圣号,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大师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历。

玄奘大师穿越八百里流沙,亦即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孤行,未得滴水可饮。他和他所骑的马,均因渴极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大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祷告之后到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大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乃是观世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同为极乐世界的圣者。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修行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印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