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那在这个假相当中,我们怎么去安住呢?殊不能知,佛陀说,很多的生死凡夫,之所以一代一代的轮回,是因为他不知道在这个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背后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的——真如本性的,它是常住的、妙明的,是不动的、周圆的,具足四种功德: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那么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

佛陀在《楞严经》,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那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假相中,就活在过去的因缘,所以把我们牵着走,造成一种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又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所以《楞严经》的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呢?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的安住,回到真如本性的安住。

这句话很重要,再把它念一遍:【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说:诶,我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跟你心中安住的点有关系,你是不是安住了。再说一次,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是后来才有的。新加坡有一个人,他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他肯定过去生结善缘嘛,他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就是永远也放不下,后来遇到净界法师,法师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你本来没有的。你本来有吗?你本来没有。

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的,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念,我们怎么看人生呢,才能够不会被它所转呢?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了。《楞严经》在看今生,是认为今生的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就现在有而已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嘛。你今生生命,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那就自然外道才自然有。因缘有嘛,那么因缘有它是有时间性的,我们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东西,你本来是没有,你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虚妄显现嘛。

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怎么样?本来没有,死亡以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那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的,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把今生的生命当真,那你临命终要往生就很难了,因为你跟今生的因缘,咬的死死的,你临终要把它拔开来,谈何容易呢?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咬的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那个今生的假相,那告诉你:临命终你要拔开它,你拔不开的。你说:诶,我平常咬的很紧,临终自然会松开,没有那回事情呢!你平常时就要慢慢松开对今生的执取。

所以在《楞严经》当中,它的人生观是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当中对治烦恼;从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听得懂吗?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了,那这个是事修没有理观,你不是它的对手。你不能站在烦恼是真实的、你本来就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那你糟了,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修行的那些功夫,你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根本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力啊。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这就安住真如。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它是缘生缘灭的,你理它干什么呢?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你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你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

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让你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此而已了。所以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你临命终才可能正念分明。放下你心中的执着是慢慢来的,理可顿悟,事要渐修。所以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你本来无一物,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