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大乘起信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页,丙三、解释分。

基本上,我们学习世间的学问跟研究佛法的教义,是有很大的差别。世间的学问,它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透过这样的研究,在我们内心会产生知识,但是这样的知识对我们内心的烦恼跟罪业,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累积很多很多世间的知识,但是我们的烦恼依旧、罪业依旧,因为它的方向是向外追求。而佛法的教义呢,它能够引生我们向内的观照,所以他内心当中有一种解脱烦恼跟罪业的力量。

所以佛法在所有的学问当中,它不共世间法的地方,是有一种乘的功德,所谓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也就是这个佛法的义理到你心中,它能够运载你这一念烦恼跟罪业的心,趋向于清净、安乐的彼岸,它有这种力量。这种力量、这个乘的功德,在经论当中的方法是有所差别的。

本论讲到大乘的功德要起动,就要依止三大的义理──体大、相大、用大。这个体、相、用三大的修学,我们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种观照力,就是观照我们这一念心它的本性是具足体大跟相大。体大就是所谓的真如平等,无增减故;相大就是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观察我们这一念虚妄的分别心,它的本性是清净,本性是具足功德。

从这样的观照在本论当中,透过真理的观照,就发起三心,所谓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种心。就是我们从过去虚妄颠倒的心识,透过体相的观照,你内心当中开始对无上菩提产生真正的发心,也就是说你内心当中从现在开始,真实的安住大乘种性,就是透过观照产生真正发心。由观照的发心,产生所谓的行动,修学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跟止观,发动我们身口意这些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行动,把大乘的用大全部的发挥出来。

所以本论的修学是从内心的观照产生发心,由发心带动整个六波罗蜜的修学,这样子我们的生命就是正确而不颠倒的安住在大乘的功德,也就慢慢地趋向于离苦得乐的成佛之道,这就是《大乘起信论》的整个修学法要。

当然我们今天要对内心产生观照,就必须要先对它了解,你一定要有了解,依教起观,一定要有一些教义的基础,才能够观照。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利益分,简要的把一心所具足的三大表达出来;解释分以后,再详细的把内心的相貌作一个解释。

丙三、解释分

丁一、结前起后

这当中分两科,先看结前起后,就是一方面结束前文,一方面生起后文。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前面我们是把大乘的功德作一个纲要的说明,就是大乘修学的重点在心;这个心不是修妄想心,而是修真实心。什么是真实心?就是体、相、用三大,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我们的心就产生真实心,我们的心就是安住大乘,这是立义分的大意。

以下就把这样的心作详细的说明。前面的立义分是偏重在清净的功德缘起,所谓的还灭门;解释分当中,就广泛详细的说明流转跟还灭二种因缘。当然我们对于整个流转的因缘跟还灭因缘,你了解更透彻,你观照的力量就会加强。

丁二、标列正解

戊一、标列

这个地方先标列解释分的章目,再正式解释。先标示出它的章目,就是解释分有哪些的重点: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这三科,前面二科是因地的修学,所谓的观照力;第三科是一个功德相貌,观照以后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

第一段是显示正义:正义是发明整个大乘佛法的要义,也就是发明生命的真相,包括凡夫的流转门,也包括圣人的还灭门,在这一段当中都会详细的说明。

第二段是对治邪执:是说凡夫在流转当中的问题,为什么凡夫会一次一次流转?就是我们凡夫有这种邪,这个邪就是颠倒的执取。这个地方,所对治的有两种:第一个是凡夫的我执,第二个是二乘的法执。这一段会把凡夫的我执跟二乘的法执的相貌,乃至对治的方法一一的说明,说明凡夫流转跟二乘功德为什么不圆满的因素。显示正义跟对治邪执这两个,就是要引生我们一种观照。观照以后:

第三个产生功德,分别发趣道相。什么叫做分别发趣道相?这个发趣就是发心趣向无上菩提的圣道。发心趣向无上菩提,简单讲就是真正发心,发起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三心有浅深的不同,我们必须把它作一个分别。

本论当中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发心,分成三种发心:所谓的信成就发心,刚开始从仰信真如而真正发心;第二个是解行发心;第三个是证发心:信、解行、证三种的发心。这个发心是透过前面的显示正义跟对治邪执所产生的一种功德。这是先标出解释分的章目,是我们所要达成的因地修学跟果地的功德相貌。

戊二、正解

己一、显示正义

庚一、总标二门

以下正式的分别这三章的内涵,一、显示正义,先把大乘佛法的因缘观表达出来,这当中有三科,先看一、总标二门,我们看第十六页: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首先我们先解释大乘佛法的要义。当然佛法不是学术,它是一个宗教,宗教要使令众生离苦得乐,就必须要掌握我们的心,心是整个痛苦、快乐的一个主要根源。要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本论分成二种门来观察,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这个真如门蕅益大师说:这个真如门是显现随缘不变的体性,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体性,它本身随顺染净的因缘,它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叫做真实而不变。

心生灭门是显现一个不变随缘的作用,心受业力的熏习:你造杀、盗、淫、妄的业去熏习这一念心,这个心它就显现罪业跟痛苦;我们用布施、持戒的业力来熏习这一念心,我们的心就产生种种安乐的果报:这些都是属于生灭门,就是它会生灭变化,随我们所造作的业力而生灭变化,它是一个心的作用。

这个门我们解释一下。古德说这个门有二义。

一者区别义:就是把真如跟生灭加以区别。真如它是一个绝待平等的相貌,它显现整个十法界的共同生命,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总相,简单的说是整体生命的相貌。生灭门是一个相对的、差别的相貌,就是每一个人在共同生命的原点基础之下,因为在流转当中每一个人积集了不同的业力,这个业力去熏习清净的本性,就显现一些差别的果报。就是每一个人的外表身相不同,内在的思想感受也不同,就显现整个生命所谓个体生命的出现。这个门就是把整体生命跟个体生命区别出来,这个真如是一个整体生命,生灭门是个体生命,把它区别出来。

其次,这个门有通达义:说这两个门是可以互相的通达。就是说我们也可以从所谓的迷真取妄,凡夫的心情,是从真如门而通向生灭门,这个时候迷真取妄,真如门就关闭了,进不去了,我们就在生灭门当中产生颠倒,永远就回不了家了,这个是迷惑的流转因缘;我们也可以通过大乘佛法的修学,从生灭门而通达真如门,把真如门的门打开,把心带回家,就是在这个流转当中,能够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把心带回家。所以这个门,理论上是可以相通的,凡夫因为迷惑颠倒就变成障碍。所以这个门也有通达义。这个门可以到另外一个门,另外一个门也可以到这个门,所以这个门也有通达义。就是把真如门跟生灭门的个体内涵跟相互关系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这两种门都摄受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杂染流转的法,也包括了清净的还灭的法。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这个真如门是染净诸法的总相,就是杂染法它的体性是清净,清净法它的体性也是清净,只是迷悟的不同;所以真如门是摄染净诸法,生灭门是显现诸法的别相。当他迷惑的时候,显现杂染的因果;当他觉悟的时候,显现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两种门都总摄一切的染净诸法。

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这两种门是不能分开的。不能分开,蕅益大师说:譬如大海,深广无涯。真如是大海的湿性,一个不变的湿性;生灭门是这个湿性的水,透过不同的风浪,这个风指的是业力之风的吹动,就变现不同的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生灭门。当然波浪也没有离开水的湿性,水的湿性也没有离开波浪,所以这个不相离,应该说是非一非异,一体两面。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内心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观察。

这段的论文,蕅益大师有一个比较详细的发挥,他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整个生命的根源,痛苦、快乐的根源。我们这一念心有两个方向可以活动:第一个是随顺我们的欲望,就是我们内心有各式各样的欲望,这是一个活动方式,随顺欲望的后果,那也是惑业苦的痛苦相貌。第二个是随顺于道理,说是克己复礼,克制欲望随顺于道理。我们在内心生灭的活动当中,一个是随顺于欲望,一个是随顺于道理,因为我们内心所随顺的不同,就有一些所谓种性的差别。蕅益大师也举出几个例子说:

一、凡夫他内心当中所依止的体性:以自我为体性,所有的欲望以自我意识为根本,以自我为自体,当然就起惑造业,他的整个生命就变现一个三涂的果报,因为你以自我为体、以欲望为自体。

二、凡夫的另外一个相貌,就是以因果为自体:我相信我内心当中有自我,但是这个我要用因果来加以收摄。我应该要造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避免造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这个时后候,他内心当中多了一层道理,这个人生命当中有一定的章法,有一点章法,他知道恶法不能做,要积集善业。所以以因果的道理为自体,这种人已经变成人天的果报。

三、第三种人是以空性为自体。前面的人天果报,虽然是安乐美妙,但是毕竟是无常败坏,他的安乐只是暂时;从这当中,二乘的圣人更清楚的知道在流转当中没有真实不变的我,所以修无常观、无我观,把自我的执取消灭,把所依止的道理,从因果的道理提升到空性的道理,以空性为自体,这个时候趋向于涅槃,这是二乘果报,以空性为自体。

四、大乘的佛法是以现前一念心性,所谓的以菩提心为自体,他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他所依止的是一个大白牛车,而趋向于诸佛的万德庄严。

所以说我们这一念心,因为所依止的体有所不同,他生命当中的造业、感果就有所差别。凡夫在生灭门跟真如门,当然主要的造作是生灭门,所依止的是真如门,这个真如也有一些所谓的方便。你说因果,也是真如的一部分,为实施权;空性也是一部分;最圆满的,当然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我们对真如归依的浅深不同,所产生的功德就有所差别,有人天的果报、二乘的果报跟大乘的究竟果报。所以蕅祖的意思就是说,生灭门是我们目前所显现的相貌,真如门是我们的归依处。

庚二、各释二门

辛一、释心真如门

壬一、释心真如相

癸一、正诠显法体

子一、借言诠法

前面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各别把真如跟生灭二门的相貌作一个解释,这当中先讲心真如门,真如门先讲它的相貌,相貌当中分两科,第一科正诠显法体,先把真如的法体表达出来。表达法体有两部分:第一个是借言诠法,这个借言诠法就是依言真如,依止名字言说所安立的真如。第二个是显法离言,讲离言真如,就是圣人所证入的真如;前面是靠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如。我们先看依言真如: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这个地方是把所有的大乘经论,有关真如的表达方式作一个总说。真如是我们的归依处,也等于是所有大乘学者所归依的一个家。这个家是一个什么相貌呢?先作一个总说: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真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包括整个十法界染净的因果,在整个十法界染净因果当中,它是一个总相的法门体。说这个十法界的出现,是因为众生各式各样不同的业力,有些人现出三恶道的果报,有些人现出人天的果报,有些人现出二乘的涅槃,有些人现出万德庄严;而这些差别的果报,都是依止一个基本的总相,那就是真如。就像大海当中有很多的波浪,但是波浪的本性都是湿性;所以这个真如是整个十法界所依止的一个共同的总相,一个无差别的体性。这是从空间上来说明。从时间上来说,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不生。蕅益大师说:什么叫不生?过去无始,谓之不生,没有开始;什么叫不灭?未来无终,它也没有一个结束,所以叫不灭。这是从时间上来说明。

这个地方,是简别我们凡夫的心念是有生灭的,譬如说:我们现在明了的心,到了佛堂生起一个我要拜佛的念头;生起以后,可能我们拜佛拜了五分钟,生住相续;慢慢慢慢,拜佛的因缘结束了,就产生变化,生住异灭;然后拜佛念头消失了,你又去做其他的事,到了书桌上看书。这个拜佛的念头生起以后,它消灭了;消灭以后,又生起一个看书的念头,开始观照。

从经典当中的启发,观照生命有一些差别的因缘,有流转的因缘。凡夫为什么流转,圣人为什么还灭,这个问题在哪里?彻底的去观察生命的真相。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念它是生起消灭,生起另外一个念头又消灭,又生起一个念头又消灭;就像那个大海一样,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但是这个波浪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有时候起恶念又起善念,就是有各式各样无量无边的心念的累积,构成我们一个生灭门。

但是这个真如门它不是,真如门它是不生也不灭。你起善念它的本性是如,你起恶念它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它在时间上是不生也不灭,空间上是整个十法界共同的依止处,在时间上它是没有生灭相。这个时空,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就知道:这真如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也知道一个消息。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是别释。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忘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将整个《大乘起信论》解释分后面的重点──杂染的生起因缘,还有清净法的生起因缘,等于是作一个总标。那这一段的论文,我们分两段:

先说迷真起妄,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这叫迷真起妄,流转门;

第二个是讲返妄归真,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叫返妄归真,还灭门。

一、迷真起妄——流转门

这一段我们解释一下。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把心带回家。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修所谓的空观,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当你一观察这一念心,你一照以后,你发觉你这一念心错综复杂,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但是这些善恶的念头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把这个因缘所生法的相貌拨开来以后,你看到你内心清净光明的本性,是不生也不灭,它没有流动的变化相。没有流动的变化相,那我们这些生命的变化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个别的因缘是怎么来的?

说一切的诸法有很多的差别,你的相貌跟我的相貌不同,我的思想根你的思想也不同:这些差别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由因缘而生的。什么因缘呢?就是妄念。这个妄,本论的意思就是迷真取妄,就是不称合真如本性的所有念头都是妄念。只要这个心念不是从我空、法空的真理发动的,以自我意识发动的,都叫做妄念。不管你今天起了多大的善念,只要以自我意识为根本的都是妄念,这个妄念当然是生灭相。

妄念为什么会产生差别的果报、差别的境界?这当中有两个差别的因缘:第一个是妄念产生的业力,第二个是妄念产生的分别。我们作一个解释。

第一个、妄念产生不同的业力:就是我们这个妄念:有时候是起善念,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这个妄念就会推动身口去积集善业,就出现安乐尊贵的人天果报;有时候是起恶念,恶念就会去创造杀盗淫妄的罪业,招感卑贱痛苦的三涂果报。就是妄念会产生善恶的业力,所以果报就有差别了,这是第一层的差别,由业力的差别所显现的这些痛苦、快乐的相貌。

第二个、妄念产生不同的分别: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这些果报的时候,我们心中有各式各样的情绪跟思想,对这个境界就安立了很多的名言,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就产生变化。譬如说:我们是一个僧团,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饭菜、睡同样的寮房,表示我们过去有共业。就是我们过去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我们同时都起了某一个妄念;虽然这个妄念不是依止我空、法空,但可也是善业,所以才能够出家。这个妄念,我打的妄想跟你的妄想都很接近,都是归依三宝,在三宝当中积集善业;所以这个妄念成熟了,表现出来,我们今天受用僧团的种种依正庄严。

这些境界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由这个妄念创造一个业力,由这个业力招感这个果报。这个果报大家很接近,表示我们过去最初那个妄念很相似。虽然我们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但是每一个人的痛苦、快乐感受还是有所不同,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名言不同。有些人少欲知足,他遇到环境安立比较好的名言,这个人容易得到快乐,他只要有一点小小的环境,他就能够产生乐受,他心中的名言,都是安立好的名言,比较厚道。有些人欲望比较重,他跟境界相接触的时候,都是安立比较尖酸刻薄的名言,所以这个人很难得到快乐,他快乐的范围非常窄。要很特殊很特殊的因缘出现,他偶尔才有个乐受,而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痛苦,因为他心中的分别有问题,就是安立的名言太过刻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受用同样的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跟你当下的情绪、思想、分别的名言有关系。所以说世间上的果报、为什么会有不同呢?简单的说就是妄念。由妄念产生不同的业力,也由妄念去受用这个果报,而产生不同的分别,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的出现。

二、返妄归真——还灭门

什么时候这个境界会消失呢?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当你这个妄念的力量、势力消失掉了,当然消失,有可能是自然的消失,这个业力释放完毕了自然消失,或者是对治而消失。这个妄念消失了以后,这些差别的果报就消失掉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多的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天界的果报即将要结束,身为一个天当然他有神通,他知道他来生的果报要做一只猪,生长在一个农夫家里面的一只猪,他非常恐怖。这个果报即将出现,他为了寻求一个解脱之道,就升到大梵天,向三界的大梵天作一个祈求说:大梵天!你有大威德,我天的果报即将结束,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解脱这样的痛苦,从猪的果报解脱出来?

大梵天说:我没有办法,我没有这样的法门来扭转你的业力。大梵天说: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他演说真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你应该向佛陀去祈求。这个时候释提桓因听到这句话很欢喜,就变现一个年轻人的果报,来到佛陀的精舍。来到佛陀精舍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业力即将结束了,他看到佛陀以后,很真诚的归依佛陀,就至诚的拜下去。拜下去的时候,还没起来就就死掉了。

唯识学上说:这个果报有内因力跟外缘力。他死掉以后,因为归依的心很强,他能归依的心强,一个人遇到痛苦现前的时候,他对三宝归依的心非常的坚定、强烈,所以业强;第二个他的外缘力也殊胜,他所归依的是真实的佛陀。像我们只能够拜佛像,他真实的拜到佛的真身,所以他拜下去以后,产生很大的善业。这个时候他投胎到猪的胎中,这只母猪本来是怀六个小胎儿,在释提桓因拜下去的时候,突然间这只猪就像发疯一样,在猪舍里面到处乱窜、发狂,就把女主人一个很漂亮的瓦器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生气,拿起棒子就打这只母猪,就把释提桓因那个胎儿打流产了。释提桓因投胎没有多久,他又死掉以后,又变成一个当下的释提桓因,又回到释提桓因的本位去了。

这个生命的因缘,佛法怎么解释?我们作一个说明。

佛法说是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释提桓因,因为他过去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善念。他把这个善念付诸行动以后,造了善业,变成释提桓因,释提桓因的果报是由这个妄念的善业力量资持,他就一直受用这个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妄念,它是生灭的,生灭门有生有灭。有一天,他这个妄念的善业力量释放完毕的时候,他要堕落到猪;这个时候他因为归依佛陀,又创造一个善的妄念,就又做一个释提桓因。肯定来说,他第二次的释提桓因跟第一次释提桓因的正报、依报应该有一些不同;没有两个妄念,是完全相同。当然大方向相同,但是差别会不同。

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是由很多很多无穷尽的波浪而累积起来;所以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条直线,是由无量无边的点所构成。就是你一个妄念得一个果报;这个果报结束以后,又另外一个强大的妄念,又得一个果报;这个妄念又结束的时候,又产生一个果报:这就为什么我们在整个生灭当中,这个个体生命不断的变化。因为我们打各式各样的妄想,所以我们生命的相貌也就各式各样。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当我们这个妄念消失以后,这个境界就消失了,期待下一个妄念的出现。这个就是讲到凡夫的生灭门,刚开始所谓的迷真起妄,最后从妄里面又消失掉。这个地方在后面的修大乘止观,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

马鸣菩萨在发挥流转门跟还灭门,他的根本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这句话: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那怎么办呢?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对某一个环境感到不满、对某一个人感到不满,重点不是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或人事;因为这个环境跟人事是由妄念而变现,它的根源是你内心的妄念而出现。所以你的重点在若离妄念,你要透过你的忏悔、修观的对治,这个妄念消失了以后,这个境界就自然消失掉,它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古德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这个罪是由你最初一念妄念的活动才产生的,这个身体是不能造罪的,嘴巴也不能造罪,它只是个工具,真正造罪的老板是心。所以这个牛车的车子不能主动跑,是透过牛在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灭罪之道,就是消灭这个恶念的相续。

蕅益大师说:我们经过一段的修学以后,要怎么样判断我们修行是不是有进步?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拜忏、修止观、持戒,就是说我们的心念改变,我们过去欲望的心念淡薄了。所谓的淡薄不是说我不敢去做,因为有这个罪业靠持戒的强压,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你很真实的观察到妄念的过失而放下。

当你的心念对于五欲的执取减少了,对三宝的归依加强了,表示你这个人修行进步了,也表示你的生命有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所以这个地方的生灭门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