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摄心方便法

都摄六根 一句弥陀念诵听 专注力

净念相继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继力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标题的意义,我们这一次的印祖《文钞》的两个主题:

第一个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第二个主题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第一个主题的内涵,就是属于学道的通途。换句话说,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我们应该要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在生死大海中,受的种种的苦恼,我们为了要救拔一切的众生,解脱生死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所谓的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在凡夫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应该要许下这样的誓愿,这个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为了要达到成佛度众生的一个目的,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个是达到我们成佛的一个方法。要根据《瑜伽师地论》的分判呢,《瑜伽师地论》的意思,它以菩萨的愿力为根本法门,以菩萨所修的一切的六波罗蜜为方便法门。要以净土来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就是根本法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是一个方便法门,这叫方便法,达到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一个方便。

念佛摄心,这个「摄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法界,我们有人的业力因缘、人的果报,我们想要从人的法界,要超越到佛的法界,这整个法界转变的根源,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有变化,要加以修证,所以讲摄心。怎么摄心呢?念佛,以这一句佛号来摄持我们这一念心,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受到佛号的熏习, 慢慢慢慢的由杂染而转成清净,由凡夫的法界转成佛的法界,这叫念佛摄心。这是这个标题的主要内涵。

我们看这个标题的内容,这个念佛摄心方便法,是成佛的法门,当然是一个大乘的法门。 这个法门的内涵,印祖是根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这两个内容:

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成就一个专注力;

净念相继,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成就一个相续力。

就是两种力量:一个专注力;一个相续力。我们加以解释。

一句弥陀念诵听,就是一句弥陀是我们所攀缘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一个所归依的境界,万德洪名。万德洪名在我们内心的造作,所谓的熏习,它是有三个次第:念,就是念从心起,这个佛号怎么会有呢?从我们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这信愿的心,如理的作意给创造出来;如理作意以后呢,第二个次第、诵,靠我们嘴巴嘴唇的活动,把这个声相给创造出来,使令这个所缘境更明显。

前面的念从心起,我们只是一种归依的心情,并没有声相,嘴巴一活动以后,就创造一个明显的声相;把这个声相创造出来干什么呢?听,再把这个声相给听回去,再听回去。这样子的这一个佛号、这个万德洪名经过我们这三个次第的运转,它就能够所谓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就是相应,我们的心就跟佛号相应。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就跟阿弥陀佛的功德大海相应。要以印祖说: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是这种境界,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当中的内涵就是专注力。

我们前面讲止、奢摩他的时候,什么叫专注力呢?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我们这一念散乱的心,你刚开始抉择一个所缘境,当然前面说过,我们最后的抉择,是以名号为我们的所缘境,在修行的时候,你必须要使令这个佛号的声相,在你的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使令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这个明了的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这个叫做「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如果你的佛号,在心中根本没有办法清楚分明显现,根本谈不上念佛,你只是随口溜过。所以这个地方倒是蛮重要的,都摄六根,你不能打其它妄想,一定要使令你的所缘在心中显现,这个就是专注力。净土宗的祖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专注力好像猫,猫在老鼠的洞口,它在寻求老鼠的那种境界是一样的,那猫两个眼睛,就瞪着那个老鼠的洞在看,特别的专注。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这一念心,如何的去取佛号的声相,这两个道理是一致的,就专注力。

单是有专注力是不够的,继续要净念相继,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使令我们这种取所缘境的动作要重复,前一念取到的所缘境,下一念还要再取到所缘境,必须使令这种动作要相续下去。当然这当中会有一些困难,怎么办呢?印祖讲出一个方法:十句成片三三四。就是你可以以十句佛号为一个小循环,这十句佛号我们分成三段,三句、三句、四句,分三口气来念。这样子一方面能够调气、一方面能够摄心,构成韵调容易摄心。印祖他用这个方法来调气摄心,使令我们整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佛号不容易失掉,它能够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显现出来,它有这种力量,十句成片三三四。  

另外还有一个方法是「五点记数法」。这个「五点记数法」它的来源我先简单的说明一下。差不多是在三年前到四年前左右,学人那个时候跟一个同届的师兄弟净法法师住在文殊院里面,那个时候我讲经的因缘比较少,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进修。那个时候也是以持名为主,一方面学习《小止观》的方便法门、一方面念佛。

我隔壁的同参他闭关,所以我一方面进修;一方面等于护他的关。他闭关怎么用功呢?他在关中就是拜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一天拜三千拜,每一拜,佛号念十句,他也是「三三四」,下去的时候六句,分成两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到底的时候又: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头碰到地;起来的时候四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他每天是拜三千拜、三万声佛号。他这样子用功,用功了三年,一千天,他整个加行是三百万拜、佛号念了三千万声佛。我看他这样子用功,也是不可思议。

我们说你用功个七天,一天三千拜,就拜完。你要用功三年,这件事就就不可思议了,一个人能够拜佛三千拜,拜三年,这件事是不可思议。我那个时候就有一点好奇,我看他拜佛的时候,拜了三千拜,但是他的相貌看起来也非常寂静,一点都不心浮气躁,我就问他说:你是怎么记数呢?能够一天拜三千拜,这个记数是一个问题。

他告诉我说,他主要的就是以二十五颗的念珠,拜一拜掐一个,二十五颗掐完以后,他就是用这个五点记数法。右边的上面,然后右边的下面,然后到左边的下面,左边上面,然后拉到中间,顺时钟,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五点记数法。他这样子用了三年,我想一个人能够用这个方法用了三年,一定有他的殊胜处,我就用他这个方法来念,果然不错,这个方法的确是好,容易摄心。我就把这个方法给取下来了,用了三年多,我也觉得非常的好,所以把这个法门也提供给大家。

「五点记数法」:

(一)安置地轮,令必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满。

这个法门有四点要注意的,我们看下面的五点记数法,这个法门它也是跟「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配合。你每一个点也都是念十句,根据净土法门那个方法,一点念十句,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号。因为印祖他很强调,你打坐的时候是不能掐珠,身劳神动、久则成病,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就必须要五点来记数,你一片是五十句,你这一坐,念个十片就是五百句,念个二十片就是一千声佛号。

在这个念佛当中,有四点要注意:

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当初净法法师他这个法门,他使用三年当中,听他的描述,他这五点不是安置在地轮,他是安置在这个虚空中,因为他那个时候是动态,他是在拜佛当中。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取下来,我是在静中打坐的时候念,就必须安置地轮。这当中有两个理由:第一个从表法上来说,表示我们是依止大地。什么是大地呢?菩提心就是大地,生长一切万物故,菩萨的功德,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忘失了菩提心,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业。所以我们就以大地为依止,大地就表示我们的这一念的菩提心,这是一个表法。    

从调身的角度来说,令心下沉。这个天台《小止观》它在讲这个所缘境的时候,说这个所缘境有:体真止、系缘守境止,还有制心止有三种。刚开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缘守境止。系缘守境止,智者大师他提出了几个点:第一个、眉间是一个点;胸口是一个点;下丹田是一个点;脚掌是一个点;大地是一个点。不过智者大师他提出一个说明说:腰部以上的点,只能够当对治,不能经常用,你经常制心在眉间,你就头痛,所以眉间这一点,是用来对治昏沉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不能够经常时用。

我前一段时间,到水里一个道场去讲课, 有一个法师来找我,他说他念佛的时候就头痛,我说念佛的时候是寂静住,怎么会头痛呢?我问他:「你是怎么念?你是不是观想观像?」他说他没有观想观像,他也是持名,持名他也是根据印祖的方法,一句弥陀念诵听,那他怎么念呢?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个地方,注意听那个佛号声音。这时候,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住在耳朵,你的气就跑到上面去,血液也跟上去。

你这个气血一上冲以后,如果懈怠的人,可能还没有什么感觉,这个法师他一天念佛念相当多,他的气血就永远浮动在那上面,身体就受不了了,所以这个人也是精进,就头痛!所以我们讲一句弥陀念诵听,其实他听这个佛号的声相。佛号的声相是遍满法界的,不是在耳朵的地方,声相是没有一个方向性的,遍满法界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缘境是一个声相,不是耳根,不是能闻的耳根,而是所闻的佛号,而所闻的佛号,是从你的嘴巴创造出来了以后,它是遍法界的,你是取遍法界的那个声相,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一定要使令你内心下沉。

在这五个点当中,这个位置最下沉的就是地轮,大地。所以智者大师他也赞叹这个大地所缘境,这个地轮非常的好,尤其静坐的时候,你依止大地住,你感到非常的稳定,气血也容易下沉,你气血下沉以后,你那个甘泉,水,水会从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你打坐的时候不容易口渴。这个打坐的时候要让火下降,这个水上升,外道说炼丹,就是甘泉在上面,下面是火,这个是对的。如果你火在上面,水在下面,就好像烧锅子,这锅子没有水一样,就把锅子烧破了,这个危险。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念佛的时候,这五点一定要安置在地轮大地上,它在大地当中,十句移动一个圈,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第四、第五,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这五点是一个方便,摄心的方便。因为有这五点的运作,有一个好处,你的佛号哪一个地方不清楚,你马上能够发觉,我后来体会它能够帮你觉察妄想。就是说,你打妄想的时候,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个位置了,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打妄想,因为你走动的时候,你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这五点是一个很好的方便。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缘的行相,还是佛号,还是佛号,你只是依止这些点来移动而已,你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什么是所缘境的相貌呢?就是「声相」。你在取所缘境的时候,不要取错了。所以这个地方,你还是应该去取佛号的声相为所缘境,这个地方要注意,不是取「气息」,也不是取这「五点」,这个要清楚。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刚开始在运作这五点的时候,你不要急,不要求快,你把每一片的每一点,都念得清楚分明,每一点里面十个佛号都念得很清楚,我们念佛要要求质量管理,就是说你刚开始念佛的时候,不要养成一种随口溜过的习惯,你说他是老修行,是的,他念佛念得十几年,但是你看他念佛内心乱七八糟,一点都没有进步,而且他也不知道怎么进步,但是你说他没有念佛,他一天也念得很多,这种就是境界,上不去,但是也下不来,怎么回事呢?

他刚开始就养成坏习惯,他也不要求专注,妄想也不对治,这个是很不好的。刚开始你宁可老老实实的,从第一点念到第五点,你中间有差错,刚开始宁可全面放弃,重来,这有一个好处!你要念到第三点、第四点,你不知道哪一点的时候, 这一片重来, 这样子对你会有一种警觉作用。就像这个小孩子,你规定这个小孩子:你现在开始从东边走到西边,画一条线。当然他不听,待会儿,他跑出去,你打他手心一下,他第二次走的时候就会注意。

所以这个修行难在哪里?难在你打妄想,也没人管你,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你实在是很难面对你自己的烦恼,因为你打妄想没有人管你,没有人知道。所以面对你自己的时候,宁可刚开始严谨一点,你念到只要这五点不是相续的,中间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牵出去,使令这五点模糊,我这一片不要,重来!你这种决心`,它就能够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摄。所以你刚开始的时候「宁可少念,不可草率。」你宁可要求清清楚楚,不要贪多,这第三点要注意。

第四点「先依记数,再求圆融。」我们念到一个境界的时候,佛号根本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没有什么记数不记数的。但是我们刚开始宁可踏实一点, 你规定你这一坐, 十片、 二十片,先有个规定的一个要期的目标,要求你自己。我这一坐,我念完十片才起坐、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数,中间有这一片有缺,打破一个角,这一片就不要,完整的二十片,这个人就不简单。完整的二十片,最起码要四十分钟。而且你当中妄想要很少,如果你打妄想,这一片不算,你四十分钟还念不到二十片。但是这样子念下去,你对佛号那个力量又不同,你经过这样子很专心的、很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内心: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以所缘、相续安住,你跟佛号的感觉会不同,那个相应的力量就不同。

我们这一次印祖《文钞》的考试有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属于教量的考试,就是笔试;第二个是属于证量的考试,证量的考试怎么考呢?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钟,就是念这五点记数,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钟念几片,然后我会跟你谈,整个过程,你的所缘境是什么个情况,我一听就知道你是什么境界了。

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刚开始,早上有止静、中午有止静、晚上也有止静,你先试试看把这五点安置在大地,依止实际理谛而住,然后你念念看,你念六字也好,四字也好,把每一点里面,放十句佛号,你严格要求你自己,中间有差错,这一片都不要。你听我的话,你宁可不要养成一个随便的习惯,你说:我这十分钟才念三片,没关系!任何人刚开始都是从这边下手的,但是你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你以后会不断增上,如果你一开始就养成一个坏习惯,以后谁也没办法调整你,你自己也没办法。

你说你有没有念佛?有念佛。念的怎么样?这件事就不知道。所以我们我们坐二十分钟,我来看看你念几片,然后看你内心的状态怎么样,那个明了性、寂静性怎么样,我一听就知道你大概是什么情况。这是我们考试,有这个题目,这个是占百分之五十,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来。但是我不一定说,你念多,我就给你高分,不一定,我要看看你跟佛号这个专一、相续的情况,我会问你几个问题。这个是讲到「念佛摄心方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