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的修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胜于往常。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月累修成的。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 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正如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有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同样,无论在生活中或是事业上,不要一味去模仿别人,攀援别人,有些人老是在和别人做比较,把别人当参照物来定位自己。其实,活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何其短暂, 为什么要在攀援和比较上花掉那么多时间呢?如果真要比较,我们生命的长度甚至不如庭院中的那棵树;勤奋程度,也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丝结网的蜘蛛。还有什么值得去计较?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活得清醒、明白。人往往会被名利冲昏头脑,忘却了本性。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使躁动的心沉淀下来。

在德鲁克的管理学著述中, 有一个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将每一个企业视作是社会大转盘中的一个小齿轮。这种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观地看待自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行业。当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时,所做的举动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发愿要在几年之内修建珠海第一高楼,甚至要修建中国第一高楼。他当时被许多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结果终归失败。企业成长得越快,赞美之辞越多,就越应该要有宁静之心,时时反思自己的状态。

在这个人欲横流物欲滔天的旋转轮盘中, 迷失自己太容易了。别人有一套房子你没有,别人住别墅你住筒子楼,别人开跑车你骑自行车……这些都足以使一颗充满名闻利养的心失去宁静,一颗被世俗所迷的心失去平衡,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灵性,失去反观自照的能力。

世间的一切事物,俱是因缘和合而成。佛教认为,外在世界是一直变化、流动不居的。如同看到瀑布,觉得它一直这么流,看了一天没有变化。但是深入理性分析它,便会发现瀑布中的水不断流下来,其中没有一滴流过后再回来,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此刻的水也不是下一刻的水。

德国量子物理学奠基人普朗克认为, 物质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意念累积连续所产生的幻象,人的意念连续,所以看到的物质也是连续的。物质世界的真相就像银光幕上放映的电影,底片以每秒24 张的速度连续播放,人眼被欺骗,误认为看到了真实的存在。组成“物质”的“意念”所相续的速度更快。佛说, 弹指间32亿百千念(每秒1600兆),如此快的速度,虚假的念头就被人当成真实的物质存在。

把迁流变化的物质、思想认为是永恒的时候, 你就会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困扰的原因就是因为众生没有智慧,就是佛教说的“般若”不足。

佛陀讲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指有所造作的万事万物,这一切有生之物、有相之物都是如梦如幻。我们的青春年华,家庭的幸福,所做的事业,与朋友交往,与亲人共处,都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这些实存的“有”最终都指向究竟的“空”,终极的“无”。这世间如真有不朽,就是“空性”。

因此, 禅修是要把散乱在外的意绪收摄回来,观照自己的内心,让它进入宁静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事物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