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无为法,缘聚缘散

在小乘的《俱舍论》中,有三种无为法。大乘的《唯识论》中说有六种无为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里面说:八种心法,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最后是六种无为法。

曾经在北京佛学院上学时所待过的地方叫法源寺,在法源寺里,有一尊佛像叫毗卢遮那佛。那尊毗卢遮那佛上边有五方佛,中央的是毗卢遮那佛,东方的是阿閦佛,北方的是成就佛,南方的是宝生佛,西方的是阿弥陀佛,所以叫五方佛。

而在他们的下边,有无数尊佛,有人说有一千零五十六尊。这意义何在?就是告诉我们,佛陀法身遍一切处。什么叫遍一切处?哪里都有佛陀,遍的意思就是:无处不在。

我们今天应该认识的毗卢遮那佛,翻译过来就是遍一切处。遍一切处,这个是,那个是,任何事物……都叫佛陀。有人说:“我怎么就看不见呢?”因为你有业障眼,所以你就看不到佛陀。

以法性为身故名法身,学佛最根本点、着眼点,就是要以法性为身。如果我们总是看见什么释迦牟尼佛托钵,还有后面这样一尊佛像,那不意味着我们有多大成就,只能说明我们比较有缘分而已,而不是真正有什么觉悟境界。

毗卢遮那佛像的后边,就是观世音菩萨像。我们每每看到这尊毗卢遮那佛几乎没人来拜,很多人从山门一进来就去找观音菩萨,问:“哪个是观音菩萨?”大家就说:“毗卢殿后边的就是观音菩萨。”有人强调:“我找观音菩萨。”他找观音菩萨干什么呢?求观音菩萨帮忙办事。所以,大家都找观音菩萨。

你看我们极乐寺也有这个证明,什么证明?观音殿里挂了那么多的锦旗……可见,观音菩萨总是帮人办事,大慈大悲。但是,你看一般人找观音菩萨办的都是什么事?都是轮回的事,大家说是不是?办的都是世俗的事,几乎没有一件解脱的事,虽然观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的目的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过程,最终要从那个名利、有为法中走出来,走进无为解脱的佛法。只是有太多的人,总是执迷不悟。

《维摩经》有:“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就是佛菩萨度众生的过程中,先要给你好处,同你拉近关系,满足你的一些愿望,然后让你慢慢地放下你所拥有的执着。在满足你的愿望之后,你终究会明白:这些东西是无常和无我,只能再见、放下、解脱!因为拥有的是有为法。

有为法,就不是永恒,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呢?放不下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我们的佛法就是少欲、无为,就是人生的真理,因为我们是学无为法的。

五方佛,千佛绕毗卢,应该说我们要转变:转变我们旧有的观念,转变我们请佛菩萨办事、到寺院里贪求的观念。别人或许会告诉你:“求吧,求吧。” 比如,1986年的时候,我就想去中国佛学院读书,有人告诉我:“求吧,求吧!”我于是使劲祈求,结果没有用。1988年的时候,我没有祈求,但却考入了中国佛学院了。这是我的经历。

1986年时,我的的确确是祈求,晚上不睡觉,熬得眼睛通红。最后有人问我:“你怎么回事?”“我这正在祈求……”佛陀说:有求皆苦,确实如此。求之不得,是苦啊!对此,我抱怨了很长一段时间。1988年时,让我去,我不想考试了,被师父骂了一顿……所以要随缘,不要攀缘。

我们要改变,要转变,要回归。回归什么?回归无为法,回归缘聚缘散,随它来去: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我们不假造作,也不给它加任何一个条件,没有主观色彩,没有要求,也不希望有回报,也不拒绝有收获。这就是无为法,那就是回归了我们信仰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