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归心似箭

公元643年的夏天,结束了留学生涯的玄奘,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印度已经被远远抛在身后,他即将返回阔别十七年的大唐。由于有印度国王的大力支持,玄奘本来可以乘船从海路返回中国,海路可以避免舟车劳顿,又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而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十七年前,他和高昌国王有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

公元627年,孤身一人的玄奘穿越大唐的边境来到高昌国,高昌王麴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并以举国之力支持玄奘西行。两人约定,玄奘从印度归来首先在高昌讲经三年,在回到大唐之前,玄奘必须到高昌履行自己的诺言。在大峡谷中走了七百多里,到达波谜罗川,东西长一千里,南北宽一百多里,狭窄的地方,不超过十里。在世界探险史上,玄奘是第一个记录帕米尔高原的人,古代中国人称帕米尔高原为葱岭。葱岭以西就是遥远的西方世界。

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潜藏于帕米尔高原深处的通道,一直是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现代学者认为,玄奘描述的波谜罗川就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交界地区,地理位置非常显赫。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咽喉要地。

2005年,八十三岁的中国学者冯其庸,第三次来到帕米尔高原,根据玄奘的记载,又加上实地考察,冯其庸认为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从印度东归时,就是从明铁盖达坂进入今天的中国。明铁盖达坂的意思是一千只羊的山口。《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过一个悲壮的传说,曾经有一个庞大的商队因为暴风雪,而全部冻死在这里。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过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明铁盖达坂,玄奘进入西域地界。

出了大川之后,登危履险,到达朅盘陀国。朅盘陀国位于中国最西部的塔什库尔干县境内。根据玄奘记载,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中国公主远嫁波斯,由于战火而不得不滞留,娶亲的队伍在山岭上建城筑堡,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城堡依山而建,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居住的痕迹。从山顶俯视,河流蜿蜒而过,城堡下面正是丝绸之路古道,塔什库尔干的意思是“石头城”。这座保留到今天的石头城遗址,就是当年朅盘陀国的都城,古城内散布着巨大的石块,寺院和官署的轮廓依稀可见,玄奘在塔什库尔干停留了二十多天,离开石头城之后不久,东归的队伍遇到了强盗。

根据《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这一带的秩序不是很好,人们性情急躁暴烈,习俗中惯于欺诈,公然进行抢劫。顶风冒雪,一路跋涉,玄奘终于走出了帕米尔高原。在今天的新疆喀什一带,一个意外的消息震惊了玄奘并且彻底改变了他的行程。一个高昌的商人告诉玄奘,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高昌国如今是大唐的西州。

三年前,当玄奘仍然滞留印度的时候,高昌和大唐的关系突然陷入僵局。麴文泰与西方的突厥人联盟,共同对抗大唐,企图控制丝绸之路。高昌王没有想到的是,崛起的大唐早已非往日可比。大漠不再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大唐骑兵如暴风一般西渡流沙。麴文泰明白,他已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国家的灭亡已成定局。史书记载,王宫中的麴文泰惊惧而死,高昌国不战而降。国王离世,兄弟之约已成往事。我决定从丝绸之路南线,直接返回大唐。东归的队伍开始南下,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

公元643年的冬天,玄奘抵达西域著名的佛国于阗。于阗素来崇信佛教,玄奘在这里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是玄奘的内心并不安宁。在即将踏上国土之前,他必须取得大唐的统治者太宗皇帝的谅解。十七年前,玄奘为了求法,违抗陛下的命令私自出国,浩浩流沙,巍巍雪岭,中间经历五万余里。虽然危难重重,但仰仗陛下的天威,所幸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玄奘给唐太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派人送往长安,他在信中坦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又将取经的功劳归于太宗本人。十七年的经历告诉他,没有朝廷的支持,一切都寸步难行。在于阗等待期间,玄奘详细记录了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都城以西,一百五六十里,大沙漠的正路中间有一些土丘,据当地人说是老鼠的坟墓,行路经过的人都要下马叩拜。根据玄奘的记载,古代于阗人似乎崇拜老鼠,这听起来更像是天方夜谭。1900年,斯坦因在于阗一座废弃的佛寺发现一块木板。木板上画着一个鼠头人的半身像,头戴王冠。斯坦因认为鼠头人就是玄奘记载的众鼠之王。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一个美丽的神话,讲述一群老鼠如何在一场战争中拯救了于阗。这个赫赫有名的探险家解释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记载,木板上的图案是很难理解的。二十世纪初期,探险家们前仆后继地进入西域,斯坦因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匈牙利人,先后三次从印度进入西域,他的行动指南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古代于阗的沙漠中,他寻觅着玄奘的脚步,在黄沙掩埋的废墟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今天这些文物大都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玄奘在于阗一边整理佛经和佛像,一边访问考察,他在等待来自大唐宫廷的消息。

于阗是著名的佛国,隔帕米尔高原与印度相望。历史学者认为,佛教传入西域最先到达的地方是古代于阗。玄奘简明扼要地记载了于阗闻名于世的三种特产:地毯,玉石和丝绸。在新疆的和田市,这些传统仍然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后,和田人仍然在用手工的方法编织地毯,而和田玉直到今天依然价值连城。丝绸之路上最为有名的关口玉门关的名称就是来源于这里的玉石。

关于丝绸在于阗的起源,玄奘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传说。一个来自东国的公主,将蚕种私藏在高耸的发髻里,骗过了守卫而带入于阗。1900年,斯坦因发现的一个木版画,似乎又印证了玄奘的记载。斯坦因解释,侍女用手指着发髻,表明蚕种所藏之处。中间篮子里装的正是蚕茧。在斯坦因眼里,玄奘既是向导又是精神偶像。在于阗停留的日子里,玄奘一直备受煎熬。半年之后,大唐的特使终于到来了。特使带来了唐太宗的旨意,玄奘没有想到,唐太宗不但没有问罪于他,而且安排好了归国的行程。

公元644年的夏天,玄奘的队伍准备行装离开于阗,向着东方的长安进发。从尼雅向东进入大沙漠地带,风动沙流,地无水草,行人走过之后不留任何痕迹很容易迷路。离开于阗之后,东归的队伍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边缘前行。这一带曾经繁衍过一个又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绿洲小国。但是当玄奘到达的时候,只有荒无人烟的大漠。流沙中没有道路,往来之人只能堆积死人遗骨作为标记。楼兰故地,城池依然荒芜。人烟断绝,只剩下废墟。过了楼兰故地之后,生命的迹象开始慢慢出现,高大的胡杨矗立在沙漠边缘,东归的队伍在胡杨林中穿行,他们已经到达大唐地界。敦煌就在前边,迎接的大唐官吏已经奔驰在路上。

在敦煌,斯坦因的探险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以玄奘的名义,从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手里骗走了一大批轰动世界的文物。在自己的著作中,斯坦因详细地记录了他是如何获取王道士信任的。在中国,只要一谈起玄奘,对方无论是学者还是文盲,我总是能与他谈的很投机。玄奘一直是我的中国保护神,王道士显然也喜欢听我谈论他。在一个满是佛像的环境里,我开始向王道士谈起我对玄奘的崇拜。我尽可能细致入微地描述玄奘漫长旅途中的风土人情。王道士的眼神最终流露出了一种近乎入迷的表情。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物外流的狂潮中,敦煌藏经洞事件赫赫有名。斯坦因用了三十七个夜晚在敦煌的这个洞窟,运走一万多卷经书写本,五百多幅绘画,两百三十多捆手稿。在中国学术史上,这是极其悲惨的一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次影响深远的文物大掠夺竟然是以玄奘的名义进行的。当我们忙了一整天,离开王道士的那个洞窟时,我有机会与他就我们共同的偶像做了一次长谈。我声称是玄奘的在天之灵让我来拿走这批数目巨大的藏品。这些藏品有些可能与他到印度的朝圣活动有关。

公元664年的秋天,玄奘到达敦煌。今天敦煌以众多的佛窟而名震天下,其中有一些壁画,或多或少都与玄奘有关。根据斯坦因记载,虔诚的僧人曾经在这里塑造过玄奘本人的塑像。《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在敦煌一瞥而过,他必须尽快见到大唐的皇帝。

公元645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玄奘终于回到了都城长安。由于行程大大提前,大唐的官员并不知情,然而玄奘归国的消息早已传遍了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仍然堵塞了道路。十九年前,年轻的玄奘孤身一人离开了萧瑟的长安城,十九年后,长安已日臻繁华,而玄奘也已界中年。

第二天,大唐宰相亲自主持,长安城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留学印度期间,玄奘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一百五十粒佛舍利,七尊珍贵的佛像。十九年的时间,五万里行程,一百一十个国家,玄奘带给大唐的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举足轻重的一天。但是故事的主角却并不在现场。据史料记载,玄奘一人安坐官舍,历经磨难的玄奘明白,一时的风光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西行已经结束,他真正的事业还没有开始,在数百里之外的洛阳,一个人正等待玄奘。这个人将决定玄奘的未来。

第十一集:呕心沥血

公元645年,大唐建国已经三十八年,在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统治下,帝国的事业蒸蒸日上,在都城长安以东的洛阳,军队正在集结,帝国的东部边疆有叛乱发生,太宗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就在这个时候,玄奘也急匆匆的赶到了洛阳。十九年的西行已经结束,所有的苦难和荣耀都成为往事,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他有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没有帝国的资助几乎不可能实现,玄奘渴望得到大唐皇帝的支持。

在洛阳的宫殿,唐太宗召见玄奘。根据史料记载,玄奘和唐太宗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唐太宗对初次见面的玄奘非常欣赏。然而皇帝对佛法似乎一点都没有兴趣,他更关心西域和葱岭以西的风土人情。太宗皇帝希望我写一本书,将十九年西行的见闻记录下来。对于佛教皇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唐太宗仍然答应以国家的名义支持玄奘自己的事业。

公元645年三月,玄奘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自己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十九年前因为佛法混乱,玄奘拼着性命西行印度,十九年的辛苦和努力,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天。在当时的中国,由于佛教典籍缺失,再加上翻译过程中的曲解,对于佛法的争论日益激烈,玄奘渴望将自己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翻译成汉文,这或许是解决佛法混乱最好的方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任务是何等的艰巨。《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玄奘从印度带回典籍六百五十七部,翻译任务之艰巨,实在难以想象。

玄奘白天翻译经卷,晚上还要抽出时间为皇帝写书,这本书对唐太宗非常重要,也直接关系到玄奘的前途。自汉帝国消亡三百多年以来,统一的大唐又一次开始关注世界,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渴望恢复丝绸之路的新秩序。北方的突厥人已经归顺了大唐,但西方的突厥人仍旧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安定。大唐的皇帝迫切需要来自西方世界的信息。玄奘在西方游历了十九年,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很了解,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玄奘网罗了一批大唐最优秀的高僧,根据各自不同的禀赋担当相应的工作。这里有精通梵语的人,也有汉文专家。有人负责润色,有人专职记录,有人正义,有人正字,还有一些来自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整个翻译工作竟然有十道程序,分工之严谨细致,令人惊叹,而精通梵语和汉文两门语言的玄奘本人则是整个翻译工程的主持。《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音词清远,言谈雅亮,面对众人,一坐就是很长时间。玄奘总结了几百年以来的翻译经验,将直译和意译融会贯通,确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在佛经翻译史上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公元646年七月,玄奘终于完成了唐太宗交付的任务,他详细地记录了西行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二十八个没有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的《大唐西域记》。一部被今天的学者们公认的稀世奇书。对于唐太宗而言《大唐西域记》来得正是时候,帝国的军队即将西征,这本记载详细的书籍是最好的地理指南,一百三十八个国家,从历史到地理,从都城大小到风俗礼仪,内容极其细密详实。皇帝对玄奘褒奖有加,但是当玄奘请求皇帝为自己翻译的经书作序时唐太宗并没有答应。作为一个安邦治国的君王在对佛法没有深刻理解的时候,他不会轻率地做出决定。

公元647年,玄奘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翻译上,作为总负责人,他不仅是第一个宣读梵文原本的人,而且负责讲解经文的含义。如果遇有翻译上的疑难问题,他还得做出最后的评判。在中国佛教史上,对梵汉两种语言都能熟练驾驭的玄奘肯定是第一人。根据史料记载,玄奘每天的睡眠时间不会超过四个小时。《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性情淡雅,不喜交友,进入翻译现场之后,如果没有朝廷的命令,从不中途离开。为了他挚爱的佛学事业,玄奘呕心沥血。

公元648年,当玄奘四十九岁的时候,他的事业发生了很大的转机。这个幽静的山谷,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境内,距离西安不到一百公里。一千多年前,唐太宗的避暑之地玉华宫就建在这里。在玉华宫,玄奘发现皇帝对佛法仍然没有兴趣。相反,皇帝建议玄奘脱掉袈裟辅佐朝廷,执着的玄奘奉上刚刚翻译完成的《瑜伽师地论》,再次请求太宗为经书作序。这一次皇帝没有断然拒绝,转机出现了。在玉华宫,唐太宗赐给玄奘一件价值百金的袈裟。最为重要的是皇帝终于答应为玄奘翻译的经书作序。对于玄奘和大唐的佛教而言,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

《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亲笔书写,总共七百八十一字。大唐的皇帝不仅敕封玄奘为佛门领袖,而且第一次表达了对佛教的支持态度,而这正是玄奘日思梦想的追求。唐太宗下诏剃度僧人,玄奘翻译经书的弘福寺一次剃度五十名,其它各寺均剃度五人。大唐帝国一时之间增加了一万八千五百多名僧人,佛教在大唐开始复苏。这一年,当玄奘的事业出现转机的时候,大唐也达到了鼎盛。在高昌和焉耆之后,龟兹和于阗归附,与突厥人联盟的龟兹王在自己的宫廷被俘虏,大唐的西域都护府从高昌迁到了龟兹。在汉帝国之后三百多年,整个西域重归中国的版图。

在唐太宗的时代,中国彻底恢复了丝绸之路的秩序,东方和西方的交流达到了顶峰。这一年,大唐的使节从印度返回,在大唐的宫廷,印度人参与制定历法,突厥人是皇家的禁卫军,而乐师、歌手和舞者则来自西域。长安已经成为世界的大都会,各方宝物汇聚于此。各种宗教都可以自由地传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以生活在这个城市而倍感荣耀。

就在这一年,长安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治为皇太后祈福,修建了一所大型的寺院慈恩寺。玄奘被唐太宗亲自委任为慈恩寺的住持。他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和佛像将被珍藏在这里。根据史料记载,慈恩寺楼阁重重,殿堂相望,它很可能是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唐太宗以仅次于国家庆典的礼仪规格欢迎玄奘入住。他亲自率领太子和皇室家族登上城楼恭送玄奘。

在大慈恩寺,玄奘第一次担任一所寺院的住持,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不过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然而一件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玄奘最器重的徒弟笔录《大唐西域记》的辩机竟然和唐太宗的女儿私通。由于玄奘和皇室经常往来,辩机认识了高阳公主,在长安城高阳公主以放荡和刁顽闻名,不谙世事的辩机最终被腰斩。这一事件对玄奘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不仅损失了衣钵传人,经书的翻译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长安的官员和百姓纷纷议论,僧人的品德开始遭受质疑。玄奘陷入到巨大的煎熬当中。但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公元649年4月玄奘来到长安附近的皇家避暑胜地翠微宫,大慈恩寺落成不到半年戎马一生的唐太宗就病人膏肓,这是一个以英明而铭刻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他缔造了前无古人的盛世贞观之治。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僧人玄奘。太宗去世以后,玄奘加紧了翻译经书的速度。《三藏法师传》记载,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制定任务,如果白天没有完成晚上必须补足。常常是三更刚刚睡下五更又开始起床诵读梵文经本。玄奘一边夜以继日的翻译佛经一边还要给弟子讲经说法。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佛法则需要一代一代地流传。弘扬佛法离不开朝廷的支持,玄奘需要弥合与皇室的关系,太宗去世以后,太子李治继承帝位,李治的皇后就是日后威震大唐的武则天。

公元652年,玄奘上书唐高宗,请求在大慈恩寺营建一座佛塔,用来保存他取自印度的经卷和佛像。在印度最大的寺院那烂陀附近,玄奘曾经看见过一座名叫亘娑的佛塔。亘娑的意思大雁,传说佛陀曾化身为大雁,从空中撞地而死,教导那里的僧人不要杀生。印度的亘娑塔,给玄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印度的亘娑塔早已消失,而玄奘建造的大雁塔则保留到了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佛塔竟然源自于印度。根据印度亘娑塔的造型,玄奘设计了今天的大雁塔,他本来希望建造一座石质佛塔,但是由于工程太大,一时之间找不到足够的石材,大雁塔最终用泥砖修筑而成。

《三藏法师传》记载,建塔的时候,玄奘亲自参加施工,搬运砖石整整半个月,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了,在佛塔的正面,玄奘树立了两座石碑,分别雕刻着先皇和当今皇帝的文章,碑文的书法是当朝宰相诸遂良的手迹。玄奘明白,世事无常,辉煌转瞬即逝。一时的荣耀并不意味着永久,他真心希望大唐的两位皇帝能够永远的护佑大雁塔。佛塔建成之后,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舍利以及佛像都被转移到这里珍藏,史料记载,佛塔高一百八十尺,层层都藏有舍利。

公元845年,大雁塔建成之后不到两百年,唐帝国发生了灭佛事件,四千六百多座佛寺被毁,二十六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在那次空前绝后的佛教大劫难中,长安仅仅剩下两座佛寺,其中就有大慈恩寺。为了心中的佛法,玄奘可谓苦心积虑。

第十二集:圆满

这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七世纪,在大唐的都城长安,它是最壮观的寺院之一,大慈恩寺的第一位主持就是玄奘。公元652年,大慈恩寺建成之后四年,玄奘亲自设计了这座名闻遐迩的大雁塔。大雁塔根据一座已经消失的印度佛塔建筑而成。大雁塔落成的第二年,一个印度僧人来到长安,给玄奘带来了印度的消息。

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之间离开印度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前,玄奘西行印度,在当时的佛学中心那烂陀,他整整学习了五年时间。戒贤法师是那烂陀的主持,也是一代佛学宗师,衰老的戒贤,曾带病为自己的中国学生讲经说法。听闻导师离世玄奘不胜感慨。玄奘昔日求法,蒙导师亲自指点,返回故土之前又再三叮嘱,殷勤之言,似乎仍在耳边。西行十七年之后,玄奘在佛法的发源地最终被尊为大师,然而在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他依然返回故土,匡正经典,弘扬佛法,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在长安城里的大慈恩寺,玄奘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翻译佛教典籍。参与经书翻译的人,不仅有来自各个寺院的高僧,还有不少大唐的官员,在玄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佛经翻译变成了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然而反对的声音开始在长安城中蔓延,一些官员认为:皇帝对高僧太过尊崇,会影响帝国的发展。反对的矛头直接针对玄奘。他一时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为了取得皇室的信任,玄奘不得不在寺院和宫廷之间来回奔波。作为一个高僧玄奘希望利用自己与皇室的关系,为佛教徒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公元656年,玄奘给皇帝写奏章,希望能够废除先道后佛的一条律法。僧人生活不易,恳请圣上明鉴,取消佛道次序排位。令玄奘没有想到的是,唐高宗非常愤怒,断然驳回奏章。五十七岁的玄奘受此打击,突然一病不起。夜以继日的翻译经卷,在寺院与宫廷之间来回奔波,过度的操劳使玄奘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九年前,玄奘在翻越大雪山的时候,遭遇严重的灾难。将近一半的随从被冻死,玄奘也深受其苦,身体从此留下病患。《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的旧病突然复发,几乎丧命。

一年之后,大病初愈的玄奘,跟随唐高宗来到大唐的东都洛阳,洛阳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玄奘的故乡。自童年离开以后,这是玄奘第一次回到出生的地方,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一切都变了。童年的玄奘曾经备受宠爱,幸福和快乐一度笼罩着秀丽的陈河村。四十八年后,故乡的亲人丧失殆尽,玄奘能够找到的只有一个年老的姐姐。人生无常,幸福总是不长久,玄奘在十岁时父母双亡,只能与哥哥姐姐相依为命。童年的变故最终让玄奘走上了佛门之路,也给他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玄奘多方打听才找到父母的坟墓,坟墓已经荒废不堪,在给皇帝的奏表中玄奘这样写道,父母的坟陇没人照顾,已经荒废得快要看不见了,回忆往事内心难以安宁,希望圣上给我几天时间和姐姐一起收拢父母的遗骸。在朝廷的资助下,玄奘重新迁葬了父母,这是玄奘在俗世的最后心愿。公元659年的秋天,六十岁的玄奘来到了玉华寺,玉华寺在今天陕西省铜川市附近的山谷,风景秀丽优雅清静,太宗皇帝去世之后,高宗下诏,将皇家离宫改为寺院,就是在这里大唐的高僧玄奘,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玉华寺玄奘决定,翻译规模最大的一部佛经《大般若经》。

《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梵语有二十万颂,汉文至少在数百万字以上,翻译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由于数量太过庞大,弟子们的建议删繁就简,但是玄奘坚持秉承原文,一个字也不能少翻。这个三面环山,一面正对山谷的地方叫肃成院,玉华寺中的玄奘就居住在这里,当年的房屋只剩下了地基,但肃成院的幽静,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在房屋后边的石岩上,有一个小型的佛窟,玄奘曾经亲自在这里督造佛像礼拜佛陀。如今佛像已经无影无踪,只能看见石壁上一些隐隐约约的雕刻。二十世纪后半叶考古学者陆续挖掘了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玉华寺,这是一尊佛像的底座,底座上刻有五行铭文。学者们考证,这是现今发现玄奘唯一的手迹。

在肃成院对面的山谷中,至今还生长着两颗菩提树,菩提树原产印度,玄奘当年从印度返回的时候,携带了不少奇花异果的种子,据说玄奘曾在这里亲手种下了象征着智慧的菩提树,在肃成院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个刻有佛陀脚印的石雕,史料记载,玄奘在印度求学的时候,曾经拓印过一处佛陀的足印,根据印度的拓印玄奘复制了这个石雕,这很可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足印。四年时间过去了,庞大的《大般若经》终于全部翻译完成,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应弟子们的请求,又开始翻译新的佛经,勉强翻译了几行之后玄奘慢慢地放下了经卷。这部经卷与《大般若经》相仿,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用完再也无法翻译,死期已至不远了。

他平静地告诉弟子们归期将至,玄奘就此停止了他十九年之久的佛经翻译事业。十九年时间玄奘一共翻译佛经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玄奘翻译的佛经数量之巨大,质量之严谨,全面超越了他的前人,后来者更是难以企及。在中国的翻译史上,他的地位空前绝后,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第二人。然而玉华寺中的玄奘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在他亲手督造的石窟,玄奘最后一次礼佛,对于一个僧人而言,生命的目的在于实现圆满,圆满的标志就是成佛。

自从踏入佛门以来,玄奘一直追随佛的脚步片刻也不敢懈怠,十岁踏入佛门,十三岁正式剃度,二十七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冥冥之中玄奘似乎听到了佛的声音,天堂在召唤。公元664年正月初八,有弟子梦见一座巨大的佛塔倒塌,浮图崩塌,这是我灭谢的征兆,正月初九,玄奘在屋子后边,跨越一道细小的水沟时不慎跌倒,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自己的禅房。我眼前有白莲花、大盂盘鲜净可爱,弥留之际,玄奘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成百上千的人穿着锦绣的衣服携带着华盖珍宝在音乐的伴奏下徘徊在肃成院久久不愿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玄奘相信他能够成佛。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晚,玄奘安详的离开人世。我死之后,用最简单的方法裹住我的身体,安置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公元664年四月十四日,玄奘下葬。但是他的葬礼既不简单也不安静。史料记载从皇室到百姓,从佛门到俗世,长安附近五百里内送葬者,一百多万人。斯人已逝,留给世人的是绵绵不绝的怀念。大唐的皇帝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撕掩。

根据玄奘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长安东边的白鹿原,据说唐高宗从皇宫的高处,因望见玄奘的坟墓而经常伤心。五年之后高宗皇帝下诏:将玄奘的遗体迁葬于长安南边的樊川。樊川在陕西省的长安县,玄奘的舍利塔就屹立在这里,在玄奘塔的两侧,埋葬着他的两大弟子窥基和圆测,他们是玄奘衣钵的传人。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不仅翻译了规模庞大的经书,而且创立了著名的法相宗,玄奘圆寂之后法相宗分别由窥基和圆测发扬光大。其中窥基是西域于阗国王室的后裔,而圆测是朝鲜半岛新罗国王的孙子。今天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法相宗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佛教流派。其实玄奘的影响远远超出宗教之外,十九年时间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公元七世纪初期,他以坚定的意志和独一无二的智慧征服了丝绸之路。他在印度学习佛法,也在印度成为佛学大师,没有他的著作,印度人几乎无法重建自己的古代历史。

公元2007年2月在中印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玄奘纪念堂在印度那烂陀附近落成,玄奘已经成为亚洲两个大国之间友好的化身。陕西省西安市的慈恩寺,这是玄奘翻译佛经的地方,也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座寺院,在大雁塔的地下室精心保存着几片古代的佛经,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从印度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佛教典籍,漫长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庞大的经卷大多被毁,现在玄奘带回的梵文经卷只剩下这寥寥不足的十页残片。

在这个玲珑剔透的宝塔中盛放着一小块玄奘的顶骨,对于佛教徒而言,它是无比珍贵的圣物。玄奘的坟墓曾经遭到劫掠,顶骨几经辗转分布在中国各地。1942年日本侵略军从南京抢走一部分玄奘的顶骨舍利。1957年中国政府赠送给印度一小块玄奘的顶骨舍利。现在舍利被保存在玄奘曾经留学的那烂陀。玄奘留给中华民族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作家鲁迅这样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玄奘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对理想永不放弃,对信念始终坚持,这就是玄奘的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