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卷六十一)

圣者龙树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经】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慧命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若声闻、辟支佛福德,若一切众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随喜,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众生布施、持戒、修定、随喜,为自调、为自净、为自度故,所谓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菩萨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是功德,为调一切众生、为净一切众生、为度一切众生故起。」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弥勒菩萨言:「诸菩萨摩诃萨念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无量无边阿僧祇诸灭度佛;是佛从初发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诸善根,应六波罗蜜;及诸声闻人善根,若布施福德、持戒福德、修定福德,及诸学人无漏善根,无学人无漏善根;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智,大慈大悲,及余无量阿僧祇诸佛法;及诸佛所说法,是法中学,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入菩萨摩诃萨位;及余众生种诸善根。是诸善根,一切和合,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如是随喜已,持是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行菩萨乘者,作是念:『我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心缘事,若善男子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所念可得不?」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是善男子行菩萨乘,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缘事,若善男子取相,不得如所念!」

须菩提语弥勒菩萨:「若诸缘、诸事无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萨乘者取相,于十方诸佛诸善根,从初发心乃至法尽,及声闻辟支佛诸善根,学无学善根,一切和合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相故,是菩萨将无颠倒:无常谓常,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不净谓净,苦谓乐,无我谓我,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若如缘、如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回向心亦如是,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若尔者,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是善根?何等是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先七品中,佛命须菩提令说般若,中间帝释多问、多说功德事。

今弥勒顺佛本意,还欲令须菩提因随喜法广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帝释闻上供养般若,以华香、妓乐、幡盖之具,得福甚多,深自庆幸,此供养具,唯我等能办,非出家人所有。

是故弥勒欲抑其自多之情故语须菩提:「菩萨但以心随喜,则胜声闻、辟支佛、一切众生布施等及诸无漏功德;何况华香、供养经卷等!」

「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说。

「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

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斗。

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

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餚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

福德有二种乐因缘: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者,诸无漏法,虽无福报,能生福德,故名「福德」。

是故有漏、无漏,通名「福德」。

复次,福德是菩萨摩诃萨根本,能满所愿,一切圣人所赞叹;无智人所毁呰,智人所行处,无智人所远离。是福德因缘故,作人王、转轮圣王、天王、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一切种智、自在无碍,皆从福德中生。

如是等种种福德,得正见故,随而欢喜。

复次,菩萨自念:「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欢喜。

复次,一切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

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修福众生,布施、持戒、修定慧,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

「持是随喜福德,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共一切众生」者,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众生,而果报可与。

菩萨既得福德果报——衣服、饮食等世间乐具,以利益众生。

菩萨以福德清净身、口,人所信受;为众生说法,令得十善道、四禅等,与作后世利益。

末后成佛,得福德果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观者无厌;无量清净,梵音柔和,无碍解脱等诸佛法,于三事示现,度无量阿僧祇众生。

般涅槃后,碎身舍利,与人供养,久后皆令得道。

是果报可与一切众生,以果中说因故,言「福德与众生共」。

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福德,尽可与人,然后更作。

善法体不可与人,今直以无畏、无恼施与众生用。

「无所得故」者,义如先说。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比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众生三种福德中,最胜,最上,第一,最妙,无上。」

「无与等」义,如先说。

是中说胜因缘:「是二乘福德,皆为自调、自净、自度。」

持戒者,是「自调」;修禅者,是「自净」;智慧者,是「自度」。

复次,「自调」者,正语、正业、正命;「自净」者,正念、正定;「自度」者,正见、正思惟、正方便。

复次,布施因缘故「自调」;持戒因缘故「自净」;修定因缘故「自度」。

「修定」者,是无漏法近因缘;「无漏」者,所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

「布施」、「持戒」,远故不解。

菩萨随喜福德,虽无勤劳,为度一切众生故胜。

问曰:

实不度一切众生,何以言「度一切众生故胜」?

答曰:

诸佛菩萨功德力能度一切众生,但以众生无和合因缘故;譬如大火常有烧力,但以薪不近,故不得烧,近则能烧。

尔时,须菩提以毕竟空智慧难问弥勒菩萨:「念诸佛福德随喜,回向无上道,是所念过去事,是事如所念不?」

弥勒以二因缘故,答言「不也」:

一者、过去无量阿僧祇劫诸佛久已灭度,无复遗余;菩萨或无宿命智,或有而不能及,但以如所闻忆想分别,故不如所念。

二者、诸佛及功德,出三界,出三世,断戏论语言道,如涅槃相,毕竟空清净。

随喜者,分别诸佛及诸弟子善根功德,是回向心及无上道非实,故言:「不也!」

须菩提难言:「若无是事,是菩萨忆念分别,应堕颠倒。若是事毕竟空清净相,忆念亦如是,诸过去佛功德亦如是,无分别无异,云何得随喜?」

是略说义,广则如经说,所谓须菩提问弥勒:「若菩萨摩诃萨忆念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灭度佛」者,是菩萨欲起随喜福德,佛是福德主,是故念佛;闻经书说,有过去佛名,故因是名,广念一切过去诸佛。

「从初发心」者,初发心作愿:「我当度一切众生。」

是心相应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善根相应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心、口业,和合是法,名为「福德」。

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十地,乃至坐道场;是中菩萨自修福德。

和合得佛道,乃至入无余涅槃。灭度后,舍利及遗法,皆是佛自身功德和合。

因诸佛,大乘人行六波罗蜜相应福德;「相应」者,除六波罗蜜,余菩萨所行法皆摄入六波罗蜜中,故说「应六波罗蜜和合」。

「若求声闻、辟支佛人,种布施、持戒、修定等福德。」

「声闻、辟支佛人」,有二种:

一者、漏尽,名为「无学」;二者、得道漏未尽,名为「学」。

是二人诸福德中善根胜,故但说「善根」。

上言「求二乘人」者,总凡夫、圣人;今「学、无学」者,纯是圣人。

相好是无记色法,非是善功德,故但说「佛五无学众」。

大慈大悲、佛法义,如初品中说。

「诸佛所说法,学是法得须陀洹果,乃至入菩萨位」者,是佛灭度后,遗法中得道,是故重说。

「及余众生种诸善根」者,此是佛在世及遗法中,天、人乃至畜生种福德因缘。

是上四段福德,行者心遍缘、忆念、随喜,求佛道故回向,名无上随喜,最上、无与等。

问曰:

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随喜?

答曰:

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者,福德胜自作者。

复次,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

「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

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

是故不但随喜而已,亦行是实法。

「是心回向」者,即是随喜心。

「缘」者,随喜心所缘,所谓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所作功德。

「事」者,若是所缘之本,福德是缘功德所住处,所谓诸佛及众生,并土地、山林、精舍住处,皆名「事」。

「如所念可得不?」

弥勒答言:「不也!」

须菩提语弥勒:「若诸事、诸缘无所有者,云何不堕颠倒?」

「颠倒」者,四颠倒三种分别。

此颠倒是譬喻「无佛而忆想念佛」,犹如「无常而念常、不净而念净」。

问曰:

见为诸颠倒本,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颠倒;无见颠倒,以见谛道断故。

答曰:

是颠倒生时异,断时异。

生时,想在前,次是心,后是见;断时,先断见,见谛所断故。

颠倒体皆是见相,见谛所断。

「想、心颠倒」者,学人未离欲,忆念忘故取净相、起结使;还得正念即时灭。

如经中譬喻:「如渧水堕大热铁上,即时消灭。」小错故假名颠倒,非实颠倒。

是故说凡夫人三种颠倒,学人二种颠倒。

复次,诸缘、诸事如实毕竟空,念亦空,菩提亦空,随喜心亦空,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空。

若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何等是「缘」?何等是「事」?何等是「心回向无上道」?

【经】

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诸菩萨摩诃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种善根,与善知识相随,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缘、是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不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二法非不二法、非相非不相、非可得法非不可得法、非净非垢、不生不灭法,是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诸菩萨不久行六波罗蜜,不多供养诸佛,不种善根,不与善知识相随,不善学自相空法;是诸菩萨,是诸缘、是诸事、诸佛诸善根随喜福德,诸心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回向。

「须菩提!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应为新学菩萨说!何以故?是菩萨所有少许信乐恭敬清净心,皆亡失;当在阿鞞跋致菩萨摩诃萨前说。

「若有为善知识所护,若久供养诸佛、种诸善根,应为是人说如是般若波罗蜜义乃至一切种智义——所谓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人闻是法,不没、不惊,不畏、不怖。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菩萨用心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尽、灭、变、离,是缘、是事,是诸善根,亦尽、灭、变、离,是中何等是随喜心?何等是诸缘?何等是诸事?何等是诸善根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心不俱,是心性亦不可得回向,菩萨云何随喜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是般若波罗蜜无有法,乃至檀波罗蜜亦无有法。色无有法,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如是回向,是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弥勒意:以诸法甚深,随喜心微妙,所谓不坏诸法相,而随喜心回向无上道,是事甚难!凡夫人心刚强,不能行是法,是故弥勒答言:「若行者久修六波罗蜜」——诸功德深厚故不动,所谓能信、能行;多供养诸佛、种善根故,集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结使折损,其心柔软,此是先世因缘;今世得好师、好同学,亦自学诸法实相空,巧方便故,不着是空。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诸法虽无相,而能起随喜心,回向无上道。

譬如铁虽坚[革*卬],入鑪则柔软,随作何器;菩萨心亦如是,久行六波罗蜜,善知识所护故,其心调柔,过去诸佛诸缘、诸事、诸善根中,不取相,能起随喜心,用无相回向无上道。

「无相」者,能用不二非不二,乃至不生不灭等。

与上相违者,是名「不能回向」。

弥勒知须菩提乐说空故语言:「如是般若波罗蜜随喜义,不应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

若有少福德善根者,闻是毕竟空法,即着空,作是念:「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者,我何为作福德?」则忘失善业。

以是故,新发意菩萨,先教取相随喜;渐得方便力尔,乃能行无相随喜。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

阿鞞跋致菩萨,入法位,得法忍,能信、能行,故可为说。

若有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内福德、外因缘力助,虽非阿鞞跋致,能信、能行。

是二种人闻是,心清净,欢喜信受。

如久饥渴者,得好饮食;如大热得凉,大寒得温,其心爱乐欢喜。是二菩萨亦如是,得是无相智慧,作是念:「我因是智慧,能度无量众生,何况有惊惧、恐怖!恐怖从我心中出,是法中诸法相尚空,何况有我而决定取诸法相,闻一切法无相,则生惊惧!」

是说随喜义体竟,后当更以种种异门释上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应如是思惟:用是心回向无上道,是心念念尽灭变离,无有住时。」

「是诸缘、事」,所谓过去诸佛及诸善根。

诸佛等诸缘事久已灭,随喜心今灭;既灭无异,是故经中说:「用是心回向,是心即尽灭。」

如是等入过去世故,入诸法实相故,无有分别是心、是缘、是事、是善根等。

若能如是回向,是为「正回向」。

复次,一时二心不和合,随喜心时无菩提心;一切心相毕竟空,不可以取相回向。何以故?菩萨知般若波罗蜜空,无有定法;如般若波罗蜜,一切法乃至无上道,亦如是。

是时断法爱、舍着心、于空无诤,是名「菩萨正回向」。

【经】

尔时,释提桓因语须菩提:

「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惊惧、怖畏?

「须菩提!云何新发意菩萨作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云何随喜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

「若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波罗蜜,以无所得故,无相故;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

「多信解内空,乃至多信解无法有法空,多信解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常与善知识相随,是善知识为说六波罗蜜义,开示分别,如是教授,令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终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不离檀波罗蜜,不离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教语魔事,闻种种魔事已,不增不减。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受一切法故。

「是菩萨亦常不离诸佛,乃至得菩萨位,于中种善根;以是善根故,生菩萨家,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善根。

「复次,新发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中诸佛,断生死道,断诸戏论,道尽,弃重担,灭聚落刺,断诸有结,正智得解脱;及弟子所作功德,于中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净居天所种善根——是一切和合称量,以随喜心,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弥勒菩萨语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弟子诸善根,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随喜已,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菩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于中不生佛想、不生僧想、无善根想,用是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心中亦不生心想。菩萨如是回向,想不颠倒,心不颠倒,见不颠倒。若菩萨摩诃萨念诸佛及僧善根,取相;取相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名为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若菩萨摩诃萨用是心,念诸佛及僧诸善根;是心念时,即知尽灭;若尽灭,是法不可得回向,所用回向心亦是尽灭相,所回向处法亦如是相,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非邪回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过去诸佛善根及弟子善根:

「是中凡夫人闻法种善根;若诸天、龙、夜叉、揵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闻法种善根;若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闻法种善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菩萨若如是知,是诸法尽灭,所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如是回向,是名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若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故。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何以故?菩萨不着是回向,亦不见以诸善根回向菩提心处,是名菩萨摩诃萨无上回向。」

【论】

问曰:

「新发意菩萨闻是事,将无怖畏、惊惧者耶」,此义先已问答,今何以复问?

答曰:

上弥勒虽语须菩提:「不应为新学说;可为阿鞞跋致及久行者说,是二种人,闻能信行。」已说正回向因缘,而犹说空法;是故帝释疑言:「是众中有新发意者,云何更说使不恐怖?」

须菩提欲成弥勒所说,欲令新发意者应正回向,故答帝释:「若新发意菩萨,虽不久行六波罗蜜、不供养诸佛,而以利根、得善知识是二因缘故,堪任正回向。」

是故语帝释:「新发意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受是般若,以无所得故、毕竟空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亦不着,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

「多信解内空」者,常修乐入观内空三昧,故信解。乃至十八不共法多信解亦如是。

「善知识」相,如先说。

此中但明能随六波罗蜜义说;闻是义已,常不离般若波罗蜜,乃至得入菩萨法位。有久行入菩萨位,有新发意入菩萨位。

复次,是新发意菩萨,善知识为说魔事;闻魔事已,不增不减,以善修习诸法实相故。若魔欲破,为欲破空,空则无破;若有增益,如幻如梦,何所增益?是故说「不增不减」。

是因缘故,常不离诸佛,常生菩萨家,世世不离善根,乃至无上道。是新发意菩萨,得如是因缘,与久发意无异。

复次,随喜回向,所谓新发意菩萨,于过去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诸佛

「断道」者,断生死道,入无余涅槃。

诸戏论断故,言「灭诸戏论」。

以空空等三昧舍八圣道分故言「道尽」。

五众能生苦恼,故是「重担」。

五众有二种舍:一者、有余涅槃中,舍五众因缘诸烦恼;二者、入无余涅槃中,舍五众果。

一切白衣舍,名为「聚落」。出家人依白衣舍活,而白衣舍有五欲刺,为食故来入恶刺果林,以取果故,为刺所刺。如人着木屐践刺,刺则摧折;如是诸佛以禅定、智慧屐,摧五欲刺,名灭断下五分结。

有分结尽,名断上分五结。

诸法实相,金刚三昧相应智慧,断一切烦恼及习,故言「正智得解脱」。

如是等,皆名「赞叹」。

「过去诸佛及弟子所作功德」者,佛弟子有三种:菩萨、辟支佛、声闻。

「刹利大姓乃至净居天,是中种善根」者,是四种福田因,是种福德处。

是福德和合称量随喜心,最上、无与等,回向无上道。

是回向心,作正非邪。所以者何?

今弥勒问须菩提:「若新发意菩萨念诸佛等功德,回向无上道,云何不堕颠倒?」

须菩提答:「若是菩萨以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故,于诸佛不生佛想及弟子想,诸善根中不生善根想。」一切法从和合生,无有自性,故无有定法名为佛,是故不生佛等想。「是回向心,亦不生心想,是故菩萨不堕颠倒。」

与上相违,即堕颠倒。

复次,菩萨以是心念诸佛等及诸善根,是心尽时即知尽,尽心不得回向。何以故?变失灭坏故。是心亦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法性中无有分别是心、是非心、是佛、是弟子、是善根、是无上道。回向心、回向处、尽相亦如是。初心是忆念过去诸佛等随喜功德;后心,是回向心。若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

问曰:

初心、后心,是生灭相,可无常;所回向处法,是无上道,在未来世中,云何言「尽灭」?

答曰:

汝不闻我先答:「入无常门,到法性中」;此中不说「尽是无常」,但说「诸法实相是尽」。

先亦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三世,过三界,无受相。

能如是回向者,是为正回向。

复次,非正非邪回向,所谓菩萨于过去诸佛善根等,乃至无上、无与等回向无上道。

若菩萨知是事皆尽灭,知回向处法亦自性空,能知灭、知空,是「真回向」。

若过去法无常,无常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若过去法空,空故不可回向自性空法中。用如是智慧回向,是名「正回向」。

复次,若菩萨知一切法因缘生,故无自力常住、自法相不动,况能有所作?

无所作故,一切法中,无有法能回向法,是名「正回向」。

如是菩萨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善法,亦不堕颠倒,一切法不着故。

【经】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知所起福德离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亦知般若波罗蜜是离相,乃至檀波罗蜜是离相,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是离相,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离相。如是菩萨摩诃萨随喜心起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若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知随喜福德自性离;亦知诸佛离佛性,诸善根亦离善根性;菩提心,菩提心性亦离;回向,回向性亦离;菩萨,菩萨性亦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性亦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檀波罗蜜性亦离;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性亦离。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离相般若波罗蜜,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生随喜福德。

「复次,菩萨摩诃萨,诸过去灭度佛诸善根,若欲回向,应如是回向,作是念:『如诸佛灭度相,诸善根相亦如是,灭度法相亦如是,我用心回向是心相亦如是。』若能如是回向,当知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取诸佛、善根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名为回向。何以故?诸过去佛及善根,非相缘、非无相缘。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取相,是不名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菩萨摩诃萨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若菩萨摩诃萨诸,佛及诸善根及诸心不取相,是名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不堕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

尔时,弥勒菩萨问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善根不取相,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以是事故,当知菩萨摩诃萨所学般若波罗蜜中,应有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若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诸佛不可得,诸善根不可得,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不可得。

「于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诸过去佛及弟子身皆灭,诸善根亦灭,我今取相分别诸佛、诸善根及诸心,如是取相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所不许。』何以故?取相有所得故,所谓于过去诸佛取相分别。

「是故菩萨摩诃萨欲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有得、不应取相。

「如是回向,若有得、取相回向,诸佛不说有大利益,何以故?是回向杂毒故。譬如美食杂毒,虽有好色、好香,为人所贪而杂毒;愚痴之人,食之欢喜,贪其好色香美可口,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

「若善男子、善女人不谛受、不谛取相、不谛诵读、不解中义,如是教他言:『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已来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乃至法尽,于其中间,行般若波罗蜜时,作诸善根;行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时,作诸善根;修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佛十力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时,作诸善根;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作诸善根。及诸佛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及诸弟子,是中所种善根,及诸佛所记,当作辟支佛。是中诸天、龙、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所种善根——是诸福德称量和合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回向以取相得法故,如杂毒食。得法者,终无正回向。何以故?

「是得法杂毒,有相、有动、有戏论。

「若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

「是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应如是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及弟子行般若波罗蜜时作善根,乃至修一切种智,如上说。

「云何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回向?

「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不欲谤诸佛者,诸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诸佛所知无上智慧,是诸善根相、是诸善根性,我亦如是随喜;如诸佛所知,我亦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是回向,则为不谤佛,如佛所教、如佛法说。是菩萨摩诃萨回向,则无杂毒。」

【论】

释曰:

「所起福德离五众」者,先但说过去事,今说自起随喜福德。

若知是福德中,无五众、十二入、十八界,虽行般若波罗蜜等诸法,亦知空离相,如是福德名「正回向」。

复次,若菩萨知随喜福德中,随喜福德性自离,诸佛及善根,并诸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回向心,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行法,知自性空,是名「正回向」。

「随喜福德」者,总说一切福德相;善根、随喜、起福德,是别相说。

菩萨自缘所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萨随喜心功德果,但求无上道,是名「回向心」。

行者五众中,假名字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等诸法,如先义说。

先说福德中离五众;今说福德、福德自相空。

复次,菩萨念过去佛因缘生福德,应如是回向:「如过去诸佛入无余涅槃,无相、无戏论,性常寂灭,是福德及回向心亦如是。」如是回向,是名「正回向」,不堕颠倒。

复次,若菩萨于诸过去佛功德取相,分别回向,是不名「回向」。何以故?有相是一边,无相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诸佛实相。是故说诸过去佛不堕相数中,不堕无相数中。若如是取相数,是不名「回向」,则堕颠倒。与上相违,是为不堕颠倒。

是事难故,弥勒重问,所谓「一切法不取相而复能回向。」

须菩提是中不得决定答处,是故语弥勒:「以是事故,菩萨学般若波罗蜜,求方便力。」「是福德离般若波罗蜜,不得回向」者,一切法中,一法实而不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不诳道,尔乃可得。

「不诳道」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是故说「离般若波罗蜜,是福德不可得回向」。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毕竟空,无有分别;福德若离般若波罗蜜、若不离般若波罗蜜,不可得回向。

菩萨应作是念:「诸过去佛及弟子身、并诸善根、福德皆灭,我今取相分别,所谓是诸佛、是弟子、是善根、是随喜福德,取相回向,我为不是!何以故?与诸法实相异故。受果报已久,久当尽故;不疾至佛道,有所得故;于过去诸佛,忆想分别,即是大失!所谓过去佛空无,而我忆想分别!」

「譬如杂毒食」,「食」是随喜福德;「毒」是取相故爱见等诸烦恼生。

「好色」者,福德因缘,作人王、转轮王、天王,得福乐;「好香」者,得好名誉,富贵势力;凡夫无智之人,所共贪爱。

「愚痴人」者,是新发意取相着心菩萨。

「食之欢喜」者,富乐福德因缘故,于天人中受此富乐。

「饭欲消时,受若死、若死等苦」者,是富乐若无常破坏离时,忧愁遂死;若次死受诸苦恼。

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自失命根名「死」;失所着物名「死等」。

复次,「若死、若死等」者,苦恼多故,失智慧命,名「死」;妨行善道,名「死等」。

此经中须菩提自说:是无智人。

「不审谛受」,不取其义,但着语言。

「不谛取相」者,不如法分别。

「不谛读诵」者,忘失句逗,若自失、若受不具足。

「不解义」者,不得经意。

如是少智师,教化弟子:「汝善男子!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从初发意,乃至如是回向。」则为谤佛,不随佛教,不随法说。

与此相违,名为「正回向」。

复次,正回向,菩萨应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用无上智慧知诸善根相。」

一切智人中,佛第一胜;佛所知诸善根,必是实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回向。

譬如射地无不着时;若射余物,或着、或不着。

如诸佛所知随喜,如射地无不着;若用余道随喜,如射余物,或着、或不着。如是回向,是为不谤佛。

◎【经】

「复次,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罗蜜时,诸善根应如是回向:如色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不名未来,不名现在。如受、想、行、识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十二入、十八界亦如是。如般若波罗蜜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禅波罗蜜乃至檀波罗蜜,亦如是;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如四念处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八圣道分亦如是;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如:如、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实际、不可思议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众,一切种智,无错谬法,常舍行,不系欲界,不系色界,不系无色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是回向、所回向处、行者,不系皆亦如是。如是诸佛亦不系,诸善根亦不系,是诸声闻、辟支佛善根亦不系;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如是知色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不名过去、未来、现在。若法不过去、未来、现在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色无生,若法无生则无法,无法中不可回向;受、想、行、识亦如是。

「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无错谬法、常舍行,不系三界;不系法者,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若非过去、未来、现在法者,不可以取相有所得法,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法无生,若法无生则无法,无法中不可回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则无杂毒。

「若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以取相得法,以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邪回向。若邪回向,诸佛所不称誉。用是邪回向,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能具足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乃至无错谬法、常舍行,不能具足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若不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是回向杂毒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作是念:『如诸佛所知诸善根回向,是真回向,我亦应以是法相回向,是名正回向。』」

尔时,佛赞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为,为作佛事!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所应回向法,以无相,无得无出,无垢无净,无法性;自相空,常性空,法性、如、实际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当得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于须菩提意云何?是众生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

「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当作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缘故,得福德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

「复次,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一一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是菩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因缘故,得福多不?」

「甚多!世尊!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以譬喻为比。世尊!若是福德有形者,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所不受!」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虽尔,不如善男子、善女人于诸善根心不着,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是无着回向功德,比前功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取相得法,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取相得法,供养须陀洹,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给所须,乃至取相供养菩萨故。」

尔时,四天王天与二万诸天子,合掌礼佛,作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

尔时,释提桓因,亦与无数三十三天及余诸天子,持天华、璎珞、擣香、泽香、天衣、幡盖、鼓天伎乐以供养佛,作如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

须夜摩天王与千天子,删兜率陀、化乐、他化自在诸天王,各与千天子俱,供养佛已,作如是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最大回向,以方便力故,以无所得故,以无相法故,以无觉法故,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不堕二法。」

尔时,诸梵天王与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天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发大音声,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以方便力故,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光音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与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天,俱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发大音声,作如是言:「未曾有也!世尊!菩萨摩诃萨,为般若波罗蜜所护,以方便力故,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取相有所得者。」

尔时,佛告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诸天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切菩萨,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诸善根,从初发意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并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如是等诸余无量佛法,一切和合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取相有所得故。」

「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念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从初发意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并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檀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佛法,一切和合称量,以无所得故、无二法故、无相法故、不着法故、无觉法故,是最上随喜,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胜前善男子、善女人功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和合诸善根,称量随喜回向,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世尊!云何名随喜最上乃至无与等?」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念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不取不舍,不念非不念,不得非不得。是诸法中,亦无有法生者灭者、若垢若净,诸法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合不散、不入不出。如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相,如:如相、法性、法住、法位,我亦如是随喜;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回向,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

「须菩提!是随喜法,比余随喜,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复次,须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于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从初发心乃至法住,于其中间所有善根,若布施乃至智慧,檀波罗蜜乃至无量诸佛法,及余一切众生所有善根,若欲随喜者,应如是随喜!作是念:『布施与解脱等,戒、忍、精进、禅、智与解脱等;色与解脱等,受、想、行、识亦与解脱等;内空与解脱等,乃至无法有法空亦与解脱等;四念处与解脱等,乃至八圣道分亦与解脱等;佛十力与解脱等,乃至一切种智亦与解脱等;戒众、定众、慧众、解脱众、解脱知见众,亦与解脱等;随喜与解脱等;过去、未来、现在诸法与解脱等;十方诸佛与解脱等,诸佛回向与解脱等,诸佛与解脱等,诸佛灭度与解脱等;诸佛弟子声闻、辟支佛与解脱等,诸佛弟子灭度与解脱等;诸佛法相与解脱等,诸声闻、辟支佛法相与解脱等,一切诸法相亦与解脱等。我以是诸善根相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与解脱等,不生不灭故。』

「须菩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随喜功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须菩提!菩萨成就是随喜功德,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及弟子,现在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供养是诸佛及弟子,一切所须,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是诸佛灭度后,昼夜勤修,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华香乃至旛盖伎乐,以取相有所得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智慧,以取相有所得故。

「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时,以不取相无所得法方便力,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福德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胜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及!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诸善根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不取相无所得法故。」

【论】

释曰:

菩萨应作是念:「从色乃至常舍行诸法,不系三界故,三世不摄。」

诸佛及弟子并诸功德,随喜心,回向处,所用回向法,回向者亦如是,是名「正回向」。

尔时,菩萨作是念:「若色出三界,三世不摄,不可以取相有所得回向。」

何以故?是色出三界者,即是色实相,初、后生相不可得,如〈破生品〉中说。

若法无生,即是无所有,无所有回向心,云何回向无所有菩提心?

色、受、想、行、识,乃至常舍行亦如是。

是名「无杂毒回向」,所谓「无相无得回向」。

「杂毒」者,所谓诸佛不赞叹,不能具足六波罗蜜等,乃至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菩萨应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应如是生心,如是念,如是观,如是回向,是功德直至无上道,我亦如是随喜回向。」是菩萨必得实随喜,回向不虚,如先说因缘。

是略说诸回向品,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广说则无量无边。

「善哉!善哉!汝作佛事」者。

佛初发心,誓度一切众生。须菩提虽是阿罗汉,而能助佛说法,开菩萨道,是故赞言:「善哉!善哉!」

复次,佛自说因缘:「为诸菩萨说所应回向法,用无相故」者,以无相智慧,和合回向福德相者,与上相违,名为「无相」。

无相有三种:假名相,法相,无相相。

「假名相」者,如车、如屋、如林、如军、如众生诸法和合中,更有是名。无明力故,取是假名相,起诸烦恼业。

「法相」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肉眼观故有,以慧眼观则无,是故法亦虚诳妄语,应舍离法相。

离是二相,余但有「无相相」。

有人取是无相相,随逐取相,还生结使,是故亦不应取「无相相」。

离三种相,故名无相。

若无有相,是中「无所得」,无得故「无出」;若法无得无出,即是「无垢无净」;若法无垢无净,即是无法性;若法无性,即是「自相空」;若法自相空,即是法「常自性空」;若法常自性空,即同「法性、如、实际」。

用如是法和合,随喜福德回向,故赞言「善哉!善哉!」

复有「善哉」因缘,所谓随喜福德,大利益众生,有大果报。

何者是「大利益」?所谓佛语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行十善乃至五通。」

问曰:

欲界中二处天及梵天王,何以与多天俱,余四天何以少?

答曰:

是二天依止地,近佛故,又五欲不如上天;佛生时,苦行时,降魔时,得道时,转法轮时,常来供养佛,是故多。

余四处天,宫殿在虚空中不属地,五欲妙,染着深故,不能多来。

又兜率天虽利根乐法,而其天上常有补处菩萨说法,是故不来。

梵天虽远,离欲故乐法情深,佛为法王,是故多来。

复次,梵天王为色界主,请佛初转法轮,是故应与多众俱来。余色界天,尽名梵天。

问曰:

先种种因缘说正回向,正回向即是最上,今何以更问?

答曰:

上处处广说,今略说,所谓三世十方一切法,决定心知,于是法中无生者灭者等,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念;不得、不念故,不取不舍,入诸法实相中;作是念:「如诸法实相,我亦如是以随喜福德回向,不分别诸法,不坏法性,是名最上回向。」何以故?果报常无尽故。

问曰:

六波罗蜜等诸法各各相,若色相、若无色相等。解脱有二种:「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云何皆与解脱等?

答曰:

我先已说:凡夫人以肉眼,六识颠倒观故见异;若以慧眼,观诸法皆虚妄,唯涅槃为实。

是有为解脱,属无为、随无为故名「解脱」。如实得道者名道人;今未得道者,衣服法则随得道者,故亦名道人。

如无余涅槃,不生不灭、不入不出、不垢不净,非有非无、非常非无常,常寂灭相,心识观灭、语言道断,非法非非法等相。

用无所有相故,慧眼观一切法,亦如是相,是名「六波罗蜜等」与「解脱等」。

是故佛法中,说解脱为贵,上智慧贵解脱。

佛是中分别说:「若人无量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用有所得法,种种修集善根;一人用无所得法,但以心随喜,念他功德,回向无上道;是人百千万分不及其一。」何以故?

先福德有量,今福德无量;先福德有尽,今福德无尽;先福德杂毒,今福德无毒;先福德随生死,今福德随涅槃;先福德不定,或作佛、或退,今福德定到,必疾作佛。

有如是等差别。

是故四种人:若凡夫人求世间乐,若声闻、辟支佛人求涅槃乐,若诸菩萨摩诃萨求佛乐。

应如是随喜生福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品中说。

大智度论卷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