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一(卷第十三)

龙树菩萨造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奉 诏译

【经】

「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论】

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

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相。

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

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

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

不着、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

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着;如此持戒,将来令人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

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若无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

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

或有人但服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发,或长发,或顶上留少许发;或着袈裟,或着白衣,或着草衣,或木皮衣;或冬入水,或夏火炙;若自坠高岩,若于恒河中洗;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祠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所得。

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

若贵若贱、若小若大,能行此净戒,皆得大利。

若破此戒,无贵无贱、无大无小,皆不得随意生善处。

复次,破戒之人,譬如清凉池而有毒蛇,不中澡浴;亦如好华果树,而多逆刺。

若人虽在贵家生,身体端政,广学多闻,而不乐持戒,无慈愍心,亦复如是。如偈说:

 「贵而无智则为衰,  智而憍慢亦为衰,
  持戒之人而毁戒,  今世后世一切衰!」

人虽贫贱而能持戒,胜于富贵而破戒者。

华香、木香不能远闻;持戒之香,周遍十方。

持戒之人,具足安乐,名声远闻,天、人敬爱,现世常得种种快乐。

若欲天上、人中、富贵、长寿,取之不难;持戒清净,所愿皆得。

复次,持戒之人,见破戒人刑狱考掠,种种苦恼,自知永离此事,以为欣庆。

若持戒之人,见善人得誉,名闻快乐,心自念言:如彼得誉,我亦有分。

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自知持戒清净,心不怖畏。

如偈说:

 「大恶病中,  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
  戒为守护;  死闇冥中,  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  戒为桥樑;  死海水中,
  戒为大船。」

复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养,心乐不悔,衣食无乏,死得生天,后得佛道。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譬如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一心供养,满十二岁,求索富贵。

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

答言:「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

天与一器,名曰德瓶,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瓶出。」其人得已,应意所欲,无所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

客问之言:「汝先贫穷,今日所由得如此富?」

答言:「我得天瓶,瓶能出此种种众物,故富如是。」

客言:「出瓶见示,并所出物!」

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众物。其人憍泆,立瓶上舞,瓶即破坏,一切众物亦一时灭。

持戒之人,亦复如是,种种妙乐,无愿不得;若人破戒,憍泆自恣,亦如彼人破瓶失物。

复次,持戒之人,名称之香,今世、后世周满天上及在人中。

复次,持戒之人,人所乐施,不惜财物,不修世利而无所乏;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脱。唯种种邪见持戒,后无所得。

复次,若人虽不出家,但能修行戒法,亦得生天。

若人持戒清净,行禅、智慧,欲求度脱老、病、死苦,此愿必得。

持戒之人,虽无兵仗,众恶不加;持戒之财,无能夺者;持戒亲亲,虽死不离;持戒庄严,胜于七宝。以是之故,当护于戒,如护身命,如爱宝物。

破戒之人,受苦万端,如向贫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应持净戒。

复次,持戒之人,观破戒人罪,应自勉励,一心持戒。

云何名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花,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刹。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苽,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渡。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着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噉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鬼守之;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

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戒相义第二十二之一

问曰:

已知如是种种功德果报,云何名为「戒相」?

答曰:

恶止不更作,若心生、若口言、若从他受,息身、口恶,是为戒相。

云何名为「恶」?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生罪。

其余系闭、鞭打等,是助杀法。

复次,杀他得杀罪,非自杀身。

心知众生而杀是名杀罪,不如夜中见人谓为杌树而杀者。

故杀生得杀罪,非不故也。

快心杀生得杀罪,非狂痴。

命根断,是杀罪,非作疮。

身业是杀罪,非但口教勅。

口教是杀罪,非但心生。

如是等,名杀罪;不作是罪,名为戒。

若人受戒,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若身不动,口不言,而独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

是名不杀生戒。

有人言:「是不杀生戒,或善或无记。」

问曰:

如阿毗昙中说「一切戒律仪皆善」,今何以言「无记」?

答曰:

如《迦栴延子阿毗昙》中言一切善,如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戒,或善、或无记。何以故?若不杀戒常善者,持此戒人,应如得道人,常不堕恶道。以是故,或时应无记;无记无果报故,不生天上、人中。

问曰:

不以戒无记故堕地狱,更有恶心生故堕地狱!

答曰:

不杀生,得无量善法,作、无作,福常日夜生故;若作少罪,有限、有量。何以故随有量而不随无量?以是故,知不杀戒中,或有无记。

复次,有人不从师受戒,而但心生自誓:「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不杀,或时无记。

问曰:

是不杀戒何界系?

答曰:

如《迦栴延子阿毗昙》中言:「一切受戒律仪,皆欲界系。」

余《阿毗昙》中言:「或欲界系,或不系。」

以实言之,应有三种:「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漏。」

杀生法虽欲界,不杀戒,应随杀在欲界;但色界不杀、无漏不杀,远遮故,是真不杀戒。

复次,有人不受戒,而从生已来,不好杀生,或善或无记,是名无记。

是不杀生法,非心,非心数法,亦非心相应;或共心生,或不共心生。

《迦栴延子阿毗昙》中言:「不杀生是身、口业,或作色、或无作色,或时随心行、或不随心行(丹注云:随心行:定共戒;不随心意:五戒),非先世业报。二种修应修,二种证应证(丹注云:身证、慧证)。思惟断,一切欲界最后得;见断、时断,凡夫、圣人所得。是色法,或可见、或不可见法,或有对法、或无对法,有报法,有果法,有漏法,有为法,有上法(丹注云:非极故有上),非相应因。如是等分别,是名不杀戒。」

问曰:

八直道中戒,亦不杀生,何以独言「不杀生戒有报、有漏」?

答曰:

此中但说受戒律仪法,不说无漏戒律仪。

复次,余《阿毗昙》中言:「不杀法常不逐心行,非身口业;不随心业行,或有报,或无报;非心相应法,或有漏,或无漏。」是为异法,余者皆同。

复有言:「诸佛贤圣不戏论诸法(丹注云:种种异说名为『戏』也),现前众生各各惜命,是故佛言莫夺他命;夺他命,世世受诸苦痛。」众生有、无,后当说。

问曰:

人能以力胜人,并国、杀怨,或田猎皮肉,所济处大;令不杀生,得何等利?

答曰:

得无所畏,安乐无怖。

我以无害于彼故,彼亦无害于我,以是故,无怖、无畏。

好杀之人,虽复位极人王,亦不自安;如持戒之人,单行独游,无所畏难。

复次,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

复次,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

复次,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难,是为大利。

复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爱身,彼亦如是,与我何异?」以是之故,不应杀生。

复次,若人杀生者,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负他命故,常有怖畏,为彼所憎;死时心悔,当堕地狱,若畜生中;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假令后世无罪,不为善人所诃,怨家所嫉,尚不应故夺他命。何以故?善相之人所不应行,何况两世有罪,弊恶果报!

复次,杀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宝,但以活命为先。

譬如贾客入海採宝,垂出大海,其船卒坏,珍宝失尽,而自喜庆,举手而言:「几失大宝!」

众人怪言:「汝失财物,裸形得脱,云何喜言几失大宝?」

答言:「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故求命。」

以是故,佛说十不善道中,杀罪最在初;五戒中亦最在初。

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杀生戒,则无所益。

何以故?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

复次,若有人受戒,心生:「从今日不杀一切众生。」是于无量众生中,已以所爱重物施与,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如佛说:「有五大施,何等五?一者、不杀生,是为最大施;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复次,行慈三昧,其福无量,水、火不害,刀、兵不伤,一切恶毒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

复次,三世十方中尊,佛为第一。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杀生有十罪,何等为十?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者、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者、常有恶梦;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八者、种短命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堕泥梨中;十者、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复次,行者心念:「一切有命,乃至昆虫,皆自惜身;云何以衣服、饮食自为身故而杀众生?」

复次,行者当学大人法,一切大人中,佛为最大。

何以故?一切智慧成就,十力具足,能度众生,常行慈愍,持不杀戒,自致得佛,亦教弟子行此慈愍。行者欲学大人行故,亦当不杀。

问曰:

不侵我者,杀心可息;若为侵害、强夺、逼迫,是当云何?

答曰:

应当量其轻重。

若人杀己,先自思惟:「全戒利重?全身为重?破戒为失?丧身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为重,全身为轻。若苟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为老、病、死薮,必当坏败!若为持戒失身,其利甚重。

又复思惟:「我前后失身,世世无数,或作恶贼、禽兽之身,但为财利诸不善事;今乃得为持净戒故,不惜此身,舍命持戒,胜于毁禁全身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如是定心,应当舍身以护净戒。」

如一须陀洹人,生屠杀家;年向成人,应当修其家业而不肯杀生。父母与刀并一口羊,闭着屋中而语之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得见日月、生活饮食!」儿自思惟言:「我若杀此一羊,便当终为此业,岂以身故为此大罪?」便以刀自杀。父母开户,见羊在一面立,儿已命绝。当自杀时,即生天上。

若如此者,是为不惜寿命,全护净戒。

如是等义,是名不杀生戒。

不与取者,知他物,生盗心,取物去离本处,物属我,是名盗。

若不作,是名不盗。

其余方便计挍,乃至手捉未离地者,名助盗法。

财物有二种:有属他,有不属他。

取属他物,是为盗罪。

属他物亦有二种:一者、聚落中,二者、空地。

此二处物,盗心取,得盗罪。

若物在空地,当捡挍知是物近谁国?是物应当有属,不应取。

如毗尼中说种种不盗,是名不盗相。

问曰:

不盗有何等利?

答曰:

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

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如偈说:

 「一切诸众生,  衣食以自活;
  若夺若劫取,  是名劫夺命。」

以是事故,有智之人不应劫夺。

复次,当自思惟:「劫夺得物,以自供养,虽身充足,会亦当死;死入地狱,家室亲属,虽共受乐,独自受罪,亦不能救。」已得此观,应当不盗。

复次,是不与取有二种:一者、偷,二者、劫。此二共名不与取。

于不与取中,盗为最重。

何以故?一切人以财自活,而或穿踰盗取,是最不净。

何以故?无力胜人,畏死盗取故。

劫夺之中,盗为罪重,如偈说:

 「饥饿身羸瘦,  受罪大苦剧;
  他物不可触,  譬如大火聚。
  若盗取他物,  其主泣懊恼,
  假使天王等,  犹亦以为苦。」

杀生人罪虽重,然于所杀者是贼,偷盗人于一切有物人中贼。

若犯余戒,于异国中有不以为罪者;若偷盗人,一切诸国无不治罪。

问曰:

劫夺之人,今世有人赞美其健,于此劫夺,何以不作?

答曰:

不与而盗,是不善相;劫盗之中,虽有差降,俱为不善。

譬如美食杂毒,恶食杂毒,美恶虽殊,杂毒不异。

亦如明闇蹈火,昼夜虽异,烧足一也。

今世愚人,不识罪、福二世果报,无仁慈心,见人能以力相侵,强夺他财,赞以为强。

诸佛贤圣,慈愍一切,了达三世殃祸不朽,所不称誉。

以是故,知劫盗之罪,俱为不善,善人行者之所不为。

如佛说:「不与取有十罪,何等为十?

「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丹注云:重罪人疑);三者、非行时,不筹量;四者、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于官;七者、财物没入;八者、种贫穷业因缘;九者、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邪淫者,若女人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若犯者是名邪淫。若有虽不守护,以法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

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

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

问曰:

人守人瞋,法守破法,应名邪淫;人自有妻,何以为邪?

答曰:

既听受一日戒,堕于法中;本虽是妇,今不自在;过受戒时,则非法守。

有娠妇人,以其身重,厌本所习,又为伤娠。

乳儿时淫其母,乳则竭;又以心着淫欲,不复护儿。

非道之处,则非女根,女心不乐,强以非理,故名邪淫。

是事不作,名为不邪淫。

问曰:

若夫主不知、不见、不恼,他有何罪?

答曰:

以其邪故;既名为邪,是为不正,是故有罪。

复次,此有种种罪过,夫妻之情,异身同体,夺他所爱,破其本心,是名为贼。

复有重罪,恶名丑声,为人所憎;少乐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怀妄语,圣人所呵,罪中之罪(丹注云:淫罪、邪淫破戒故,名罪中之罪)。

复次,淫妷之人,当自思惟:「我妇他妻,同为女人,骨肉情态,彼此无异,而我何为横生惑心,随逐邪意?邪淫之人,破失今世、后世之乐(好名善誉、身心安乐,今世得也;生天、得道、涅槃之利,后世得也)。」

复次,回己易处,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则忿恚;我若侵彼,彼亦何异?」恕己自制,故应不作。

复次,如佛所说:「邪淫之人,后堕剑树地狱,众苦备受;得出为人,家道不穆,常值淫妇、邪僻残贼。邪淫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祸害将及!」

如佛所说邪淫有十罪:「一者、常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妇不穆,常共斗诤;三者、诸不善法日日增长,于诸善法日日损减;四者、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者、财产日耗;六者、有诸恶事,常为人所疑;七者、亲属、知识所不爱憙;八者、种怨家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者、若出为女人,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如是等种种因缘不作,是名不邪淫。

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妄语之罪,从言声相解生;若不相解,虽不实语,无妄语罪。

是妄语,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是名妄语。

若不作,是名不妄语。

问曰:

妄语有何等罪?

答曰:

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

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槃之门。

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复次,观知实语,其利甚广,实语之利,自从己出,甚为易得,是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

复次,实语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

问曰:

若妄语有如是罪,人何以故妄语?

答曰:

有人愚痴少智,遭事苦厄,妄语求脱;不知事发今世得罪,不知后世有大罪报。

复有人虽知妄语罪,悭贪、瞋恚、愚痴多故,而作妄语。

复有人虽不贪恚,而妄证人罪,心谓实尔,死堕地狱。

如提婆达多弟子俱伽离,常求舍利弗、目揵连过失。是时,二人夏安居竟,游行诸国,值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先有一女人在闇中宿,二人不知。此女人其夜梦失不净,晨朝趣水澡洗。是时,俱伽离偶行见之。俱伽离能相,知人交会情状,而不知梦与不梦。

是时,俱伽离顾语弟子:「此女人昨夜与人情通。」即问女人:「汝在何处卧?」

答言:「我在陶师屋中寄宿。」

又问:「共谁?」

答言:「二比丘。」

是时,二人从屋中出,俱伽离见已,又以相验之,意谓二人必为不净。先怀嫉妬,既见此事,遍诸城邑聚落告之;次到祇洹唱此恶声。于是中间,梵天王来欲见佛。佛入静室,寂然三昧;诸比丘众,亦各闭房三昧,皆不可觉。

即自思惟:「我故来见佛,佛入三昧,且欲还去」。

即复念言:「佛从定起,亦将不久,于是小住」。到俱伽离房前,扣其户而言:「俱伽离!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问言:「汝是何人?」

答言:「我是梵天王。」

问言:「佛说汝得阿那含道,汝何以故来?」

梵王心念而说偈言:

 「无量法欲量,  不应以相取;
  无量法欲量,  是野人覆没!」

说此偈已,到佛所,具说其事。

佛言:「善哉!善哉!快说此偈!」尔时,世尊复说此偈:

 「无量法欲量,  不应以相取;
  无量法欲量,  是野人覆没!」

梵天王听佛说已,忽然不现,即还天上。尔时,俱迦离到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佛告俱伽离:「舍利弗、目揵连心净柔软,汝莫谤之而长夜受苦!」

俱伽离白佛言:「我于佛语不敢不信,但自目见了了,定知二人实行不净。」佛如是三呵,俱伽离亦三不受,即从坐起而去。还其房中,举身生疮——始如芥子,渐大如豆、如枣、如[木*奈],转大如苽,翕然烂坏,如大火烧,叫唤嘷哭,其夜即死,入大莲华地狱。

有一梵天夜来白佛:「俱伽离已死。」

复有一梵天言:「堕大莲华地狱。」

其夜过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欲知俱伽离所堕地狱寿命长短不?」

诸比丘言:「愿乐欲闻!」

佛言:「有六十斛胡麻,有人过百岁取一胡麻,如是至尽,阿浮陀地狱中寿故未尽。二十阿浮陀地狱中寿,为一尼罗浮陀地狱中寿;如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中寿,为一阿罗逻地狱中寿;二十阿罗逻地狱中寿,为一阿婆婆地狱中寿;二十阿婆婆地狱中寿,为一休休地狱中寿;二十休休地狱中寿,为一沤波罗地狱中寿;二十沤波罗地狱中寿,为一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二十分陀梨迦地狱中寿,为一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寿。俱伽离堕是摩呵波头摩地狱中,出其大舌,以百钉钉之,五百具犁耕之。」

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应呵而赞,  应赞而呵;
  口集诸恶,  终不见乐!
  心、口业生恶,  堕尼罗浮狱;
  具满百千世,  受诸毒苦痛。
  若生阿浮陀,  具满三十六;
  别更有五世,  皆受诸苦毒。
  心依邪见,  破贤圣语;  如竹生实,
  自毁其形。」

如是等心生疑谤,遂至决定,亦是妄语。妄语人,乃至佛语而不信受,受罪如是!

以是故,不应妄语。

复次,如佛子罗睺罗,其年幼稚,未知慎口。

人来问之:「世尊在不?」诡言:「不在。」

若不在时,人问罗睺罗:「世尊在不?」诡言:「佛在。」

有人语佛;佛语罗睺罗:「澡槃取水,与吾洗足!」洗足已,语罗睺罗:「覆此澡槃!」如勅即覆。

佛言:「以水注之!」注已,问言:「水入中不?」

答言:「不入!」

佛告罗睺罗:「无惭愧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如佛说:「妄语有十罪,何等为十?

「一者、口气臭;二者、善神远之,非人得便;三者、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语议,常不参豫;五者、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者、人所不敬,虽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忧愁;八者、种诽谤业因缘;九者、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者、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如是种种不作,是为不妄语,名口善律仪。

不饮酒者,酒有三种:一者、穀酒;二者、果酒;三者、药草酒。

果酒者,蒱桃、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

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麴、甘蔗汁中,能变成酒;同蹄畜乳酒,一切乳热者,可中作酒。

略说若乾、若湿,若清、若浊,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是名为酒。

一切不应饮,是名不饮酒。

问曰:

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

答曰:

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怳惚无所别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踈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如偈说:

 「酒失觉知相,  身色浊而恶,
  智心动而乱,  惭愧已被劫。
  失念增瞋心,  失欢毁宗族;
  如是虽名饮,  实为饮死毒。
  不应瞋而瞋,  不应笑而笑,
  不应哭而哭,  不应打而打,
  不应语而语,  与狂人无异;
  夺诸善功德,  知愧者不饮。」

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律仪;妄语不作是口善律仪;名为优婆塞五戒律仪。

问曰:

若八种律仪及净命,是名为戒;何以故优婆塞于口律仪中无三律仪及净命?

答曰:

白衣居家,受世间乐,兼修福德,不能尽行戒法,是故佛令持五戒。

复次,四种口业中,妄语最重。

复次,妄语心生故作;余者或故作,或不故作。

复次,但说妄语,已摄三事。

复次,诸善法中,实为最大;若说实语,四种正语皆已摄得。

复次,白衣处世,当官理务,家业作使,是故难持不恶口法。

妄语故作,事重故不应作。

是五戒有五种受,名五种优婆塞:

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持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自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是名五戒。如佛偈说:

 「不杀亦不盗,  亦不有邪淫,
  实语不饮酒,  正命以净心。
  若能行此者,  二世忧畏除,
  戒福恒随身,  常与天人俱。
  世间六时华,  荣曜色相发,
  以此一岁华,  天上一日具。
  天树自然生,  花鬘及璎珞,
  丹葩如灯照,  众色相间错。
  天衣无央数,  其色若干种,
  鲜白映天日,  轻密无间垄;
  金色映绣文,  斐亹如云气,
  如是上妙服,  悉从天树出。
  明珠天耳璫,  宝璩曜手足,
  随心所好爱,  亦从天树出。
  金华琉璃茎,  金刚为华须,
  柔软香芬熏,  悉从宝池出。
  琴瑟筝箜篌,  七宝为挍饰,
  器妙故音清,  皆亦从树出。
  波[(匕/示)*(入/米)]质妬树,  天上树中王,
  在彼欢喜园,  一切无有比。
  持戒为耕田,  天树从中出,
  天厨甘露味,  饮食除饥渴。
  天女无监碍,  亦无妊身难,
  嬉怡纵逸乐,  食无便利患。
  持戒常摄心,  得生自恣地,
  无事亦无难,  常得肆乐志。
  诸天得自在,  忧苦不复生,
  所欲应念至,  身光照幽冥。
  如是种种乐,  皆由施与戒,
  若欲得此报,  当勤自勉励!」

问曰:

今说尸罗波罗蜜,当以成佛,何以故乃赞天福?

答曰:

佛言三事必得报果不虚: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处,修定得解脱。若单行尸罗,得生好处;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赞持戒现世功德,名闻、安乐后世得报,如偈所赞。

譬如小儿,蜜涂苦药,然后能服;今先赞戒福,然后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愿,得至佛道——是为尸罗生尸罗波罗蜜。

又以一切人皆着乐,世间之乐天上为最。若闻天上种种快乐,便能受行尸罗;后闻天上无常,厌患心生,能求解脱;更闻佛无量功德,若慈悲心生,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

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

问曰:

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

答曰:

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甚多。

问曰:

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

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归依竟。

「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过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共住。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大床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着花璎珞、不香涂身、不着香熏衣,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花璎珞、不香涂身、不着香熏衣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自歌舞作乐、亦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乐、不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愿持是布萨福报,愿生生不堕三恶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得萨婆若,成就佛道。」

问曰:

云何受五戒?

答曰:

受五戒法,长跪合掌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

「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

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是汝尽寿持!

「何等五?

「尽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故杀生;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盗,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盗;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邪淫,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诺。

「尽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诺。

「是优婆塞五戒,尽寿受持。当供养三宝:佛宝、法宝、比丘僧宝,勤修福业,以求佛道!」

问曰:

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

答曰:

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

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如《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少者,便上忉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言:「阿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父母多者,诸天、帝释心皆欢喜,说言:「增益天众,减损阿修罗。」是时,释提婆那民见诸天欢喜。说此偈言:

 「六日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
  是人寿终后,  功德必如我!」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不应说如是偈。所以者何?释提桓因三衰、三毒未除,云何妄言持一日戒,功德福报必得如我?若受持此戒,必应如佛,是则实说。」诸大尊天欢喜因缘故,得福增多。

复次,此六斋日,恶鬼害人,恼乱一切,若所在丘聚,郡县、国邑,有持斋受戒行善人者,以此因缘,恶鬼远去,住处安隐。

以是故,六日持斋受戒,得福增多。

问曰:

何以故诸恶鬼神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

答曰:

《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

以是故,诸恶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势力。

问曰:

诸鬼神父,何以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着火中?

答曰:

诸神中摩醯首罗神最大第一,诸神皆有日分。

摩醯首罗一月有四日分: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

余神一月有二日分:月一日、十六日,月二日、十七日。

其十五日、三十日,属一切神。

摩醯首罗为诸神主,又得日多故,数其四日为斋;二日是一切诸神日,亦数以为斋。

是故诸鬼神于此六日,辄有力势。

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着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

答言:「我求有子!」

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着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噉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

以是故,于此六日,割身肉、血以着火中而得势力。如佛法中,日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八戒。

问曰:

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

答曰:

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

复次,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譬如软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智勇不足,卒无功名;若如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勳,功盖天下。

是二种戒,名居家优婆塞法。

居家持戒,凡有四种:有下、中、上,有上上。

下人持戒,为今世乐故;或为怖畏,称誉、名闻故;或为家法,曲随他意故;或避苦役,求离危难故——如是种种,是下人持戒。

中人持戒,为人中富贵,欢娱适意;或期后世福乐,剋己自勉,为苦日少,所得甚多——如是思惟,坚固持戒。譬如商人,远出深入,得利必多;持戒之福,令人受后世福乐,亦复如是。

上人持戒,为涅槃故,知诸法一切无常故,欲求离苦、常乐无为故。

复次,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乐,得喜乐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实智,得实智故得厌心,得厌心故得离欲,得离欲故得解脱,得解脱故得涅槃——如是持戒为诸善法根本。

复次,持戒为八正道初门,入道初门,必至涅槃。

大智度论释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三

问曰:

如八正道,正语、正业在中,正见、正行在初,今何以言「戒为八正道初门」?

答曰:

以数言之,大者为始;正见最大,是故在初。

复次,行道故,以见为先;诸法次第,故戒在前。譬如作屋,栋梁虽大,以地为先。

上上人持戒,怜愍众生,为佛道故;以知诸法,求实相故,不畏恶道,不求乐故——如是种种,是上上人持戒。

是四总名优婆塞戒。

出家戒亦有四种:一者、沙弥、沙弥尼戒,二者、式叉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

问曰:

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

答曰:

虽俱得度,然有难易。

居家生业种种事务,若欲专心道法,家业则废;若欲专修家业,道事则废;不取不舍,乃应行法,是名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为易。

复次,居家愦閙多事多务,结使之根,众恶之府,是为甚难。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

 「闲坐林树间,  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  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  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  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  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  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  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  三界无能及!」

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为易。

复次,出家修戒,得无量善律仪,一切具足满。以是故,白衣等应当出家受具足戒。

复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难修。

如阎浮呿提梵志问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难?」

舍利弗答曰:「出家为难!」

又问:「出家有何等难?」

答曰:「出家乐法为难。」

「既得乐法,复何者为难?」

「修诸善法难。」

以是故,应出家。

复次,若人出家时,魔王惊愁言:「此人诸结使欲薄,必得涅槃,堕僧宝数中。」

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

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

「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

「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

「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

「答言:『堕地狱便堕!』

「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

「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

以是故,白衣虽有五戒,不如出家。

是出家律仪有四种: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

云何沙弥、沙弥尼出家受戒法?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上,一阿阇梨。和上如父,阿阇梨如母;以弃本生父母,当求出家父母。着袈裟,剃除须发,应两手捉和上两足。何以捉足?天竺法以捉足为第一恭敬供养。阿阇梨应教十戒,如受戒法。

沙弥尼亦如是,唯以比丘尼为和上。

式叉摩那受六法二岁。

问曰:

沙弥十戒,便受具足戒;比丘尼法中,何以有式叉摩那,然后得受具足戒?

答曰:

佛在世时,有一长者妇,不觉怀妊,出家受具足戒;其后身大转现,诸长者讥嫌比丘。因此制有二岁学戒,受六法,然后受具足戒。

问曰:

若为讥嫌,式叉摩那岂不致讥?

答曰:

式叉摩那未受具足戒,譬如小儿、亦如给使,虽有罪秽,人不讥嫌。

是名式叉摩那受六法。

是式叉摩那有二种:一者、十八岁童女,受六法;二者、夫家,十岁,得受六法。

若欲受具足戒,应二部僧中,用五衣、钵盂;比丘尼为和上及教师,比丘为戒师,余如受戒法。

略说则五百戒,广说则八万戒。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成就比丘尼。

比丘则有三衣、钵盂,三师十僧,如受戒法。略说二百五十,广说则八万。第三羯磨讫,即得无量律仪法。

是总名为戒,是为尸罗。

大智度论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