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库 > 断除烦恼文章
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法,乃...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
我们已经闻到佛法了,无论老小,都赶紧修行是要紧,要放下身心来修行。修行大家都想...
我们起这个烦恼火呀,就会创造一个业火,也就会引生果报火。一般来说我们起这个烦恼...
《怡山发愿文》全文字数不多,却字字珠玑,把我们的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披...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我们会一直认为...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
问: 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毘舍阇鬼 亦住其中 前面的经文,那个火烧的情况:躁动不安、...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此二相须,共成一苦。障于定慧,令不得生。然此睡眠,...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等凡夫自性也是具足...
【原文】 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若知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矣。(心本是佛...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
你能够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你就不会有烦恼了;能够不起嗔恨心,你已经从中得到...
一般社会上讲精神战胜物质,佛教讲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肉体我们可以战...
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
每天事务的杂乱有时令人心烦,常会想下一步怎么办?一切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
问: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是否一定须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和其他经...
我有这个感觉,恐怕在座的你们也有这感觉,你自己如果烦得很,坐也不是,睡也不是,...
如果我们看过戒律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尼僧团有一个叫莲华色比丘尼,她是一个阿...
第四行愿:忏悔业障愿。 这个忏,原来也叫忏摩,是梵文和中文结合,翻译中文叫悔过...
在早晚功课和日常佛事当中,有几样法器比较常用,其持用的姿势可概括为:对口引磬,...
我常说: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有事。这是说,如果我们用佛法的观念,向自己的...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夜六时,你那个戒定慧还在不在...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雪冬天,路上满目霜雪,唯独一...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开悟后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为我们无...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学一个木工、瓦工也不容易呀!...
说一个故事你们听,我听虚老和尚他自己讲,他在安徽黄山,他想到南京毗卢寺挂单去,...
一念的妄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你不能让你的心不动,你做不到...
欢喜特异功能,但是你内心里的不安还在,就算你成功了,有特异功能,你心里面的不安...
大乘佛法的底限:你可以有烦恼,你可以有罪业,但是你不能起颠倒。这是整个净土宗的...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它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修学。怎么说呢?它是虽断而无能断所断,虽修...
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很多...
过去有三兄弟,都说自己高大健壮,某次三人一起守夜,两位哥哥先睡,弟弟便独自坐着...
我们有了障碍、烦恼怎么办?应该要用佛法来战胜它。这个佛法是什么?就是改变我执和...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佛以譬喻为说出家之殊胜。 佛...
问: 法师,您讲烦恼即是菩提,是诸佛菩萨才能够到的水准。我们现在的水平,烦恼是...
人处在这个世间,你是不是非得要追求那么顺利?遭受一点苦难,做事困难重重,不要去...
我们的功课是什么?我们的功课是放下。做了就放下。不要执着。---你能够这样修,...
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 ...
根本烦恼,是最顽固的不良情绪。这类情绪有六种:贪、嗔、痴、慢、疑、邪见。 为什...
大慧,已得自觉圣趣之菩萨,由于已了达于一切法性本无所有,离一切相,离言说相,觉...
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是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先...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是非麻烦,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我们往往采用火上浇油的方式,结果...
【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欲瞋恚。愚痴忿恨。悭嫉憍慢。恶见睡眠。放逸疑等。皆悉炽...
随烦恼二十:言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宝一样,你得请一个入海采宝的导师,要想趣向涅槃,你也得...
问: 师父在《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往内归就是不生灭,往外就是...
《楞严经》的法门,就是一个转,转因缘之法而回到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转字是很重要...
随烦恼二十: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
随烦恼二十:言昏沉者,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昏沉是一...
同样是空观、假观,这二个法门是完全一样,内涵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凡夫修空观、假观...
问: 本人已六十多岁,念佛多年,但家人不接受,本人想离家到寺院念佛求往生,家人...
我们这些带业往生的凡夫,虽然具足烦恼的系缚、通身都是业力,但是如果能够深信、切...
随烦恼二十: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言逼恼之义...
问: 请问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的一种? 净界法师答: 钻牛角尖是烦恼的一种,不...
我们净土宗的修行人,穷尽一生地努力修学,主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所以古...
随烦恼二十: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言染依义者...
天台宗把菩萨道的修行分成二个次第:第一个叫做缘修(缘就是因缘),第二个是见道位...
随烦恼二十:谄者。 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佛陀就劝勉阿难尊者...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京山的寺院上香,当时是一个下大雪的冬天,路上满目霜雪,唯独...

断烦恼的时候,不能错损菩提

只要心不随着动,烦恼就会过去

想了生死必须要念佛念到底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

「十缠十使」是我们修行中的大障碍

要消灭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我」是最重要的

面对烦恼,大小乘的态度不一样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用佛号来压烦恼,临终时恐怕压不住

善业不能改变烦恼,但善根不一样

心懒惰故懈怠,身闷重故睡眠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无碍异常伦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两处中取证

把佛法灌输到生命中

多生欢喜,莫生烦恼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心烦时如何调伏心态

业障烦恼覆蔽身心时,需要念往生咒吗

到业力现前时候,确实是大麻烦事

佛法不怕你烦恼重,怕的是你没有善根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图】佛教常用法器的持用姿势

究竟是谁在烦恼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却仍未了

不要认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功夫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

把妨碍修行的事统统放下,功夫自然就现前

真正大乘佛法不叫断烦恼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不能起颠倒,这是净土宗的底限

如梦如幻的修学

有欲望就能快乐,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盎覆不吉虫喻

内心有障碍有烦恼该怎么办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所有烦恼过患皆由此而生

这些问题,念佛到位了都能解决

【推荐】佛法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对待逆境与业力

没有烦恼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降伏顽固的不良情绪

人之所以烦恼,只因常好为人师

佛者觉也,是觉悟到什么呢

为何要在是非烦恼面前去争辩

烦恼炽盛时专心念地藏菩萨圣号

放逸者,于染净品不能防修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萨不会烦吗

你一天到晚看别人,就容易起烦恼

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调伏烦恼

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阿难尊者示现修行的苦恼

昏沉者,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

凡夫为何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不要轻易地离开家庭,让家里生烦恼

一得往生,烦恼恶业就彻底消灭

害者逼恼他故,正障于慈悲

爱钻牛角尖是属于业力吗

【推荐】除了念佛外,调伏烦恼也是非常重要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烦恼这么重应该怎么修

这样的人心特别狡诈和阴险,而且城府很深
